日本《外交學者》雜志網站10月5日文章,原題:經濟轉軌即將到來? 日中島嶼爭端繼續發酵。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微博)總裁拉加德(微博)警告稱,兩國爭端升級可能危及全球經濟。對日中來說,經濟方面的后果不可避免,日本駐華公司被迫停業,并在最近爆發的緊張中遭受財產損失。自從中國的抗議停止以來,一連串報道顯示爭端的影響正逐漸變得實實在在。
日中航班乘客數量驟減,兩國間至少一條航線因為乘客不足而被取消。9月19日,日本貿易會稱中國“放慢”對從日本進口商品的通關。而在9月27日,與北京同樣存在領土爭端的菲律賓的一名高級貿易官員宣布,正與15家有意把制造業搬離中國的日本企業談判。本周,有消息稱,豐田汽車公司的關鍵輪胎供應商將縮減其在中國的擴張,聲稱從馬來西亞供應中國市場同樣便利。
不過,上述轉變并非都與島嶼爭端有關,更多的長期結構性轉軌也在進行。最主要的是預計到2015年底,中國與東盟將完成自由貿易協定。屆時,東盟國家出口中國平均關稅約為0.1%。這就有利于日本企業將部分投資轉移到這些政治風險較低的經濟體。比如,將在越南河內附近生產的產品運往中國廣東,比直接在中國北方和中部生產然后運往南方要更便宜。
日本投資離開中國的另一個因素是工資和生產成本的上升。除日企外,也有其他國家的企業開始把生產轉移到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地區,印度尼西亞、越南、泰國和菲律賓均因此受益。拿菲律賓來說,今年日本第二大造船企業常石集團在菲開設了一座船塢;日本對菲的投資去年增加逾30%。現在,日本在亞洲的投資將近一半流向東盟國家。
日本企業長期在中國面臨不受歡迎的問題,而且當地的生產成本也在不斷上升。而隨著許多東盟國家的國內市場逐步擴大,特別是人口眾多的印度尼西亞,預計幾年后中國-東盟自貿協定的完成將是解決日本問題的絕佳途徑。
不過,這種進程能走多遠、多快仍存在局限性。中國不僅是制造業中心,而且日益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銷售市場。日本企業無法放棄如此重要的市場。此外,中國擁有頂級物流和運輸基礎設施,讓駐華企業接入地區和全球供應鏈。一些東盟國家雖然在著力縮小差距,但目前仍落后位于北面的鄰國。▲(作者詹姆斯·帕克,汪析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