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的推諉與卸責(康菲溢油周年祭·為了忘卻的紀念之二)
陳柳欽(1969—),男,湖南邵東縣人,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石油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國內知名學者,著名經濟學者,產業經濟能源經濟問題專家。
遲報、瞞報,撒下彌天大謊
2011年6月4日,這是個令國人刻骨銘心的日子。這一天,碧海藍天下一片宛如蝴蝶翅膀的油膜,開始游弋在中國面積最大、產量最高的海上油田——蓬萊19-3油田B平臺的東北方。直到半個月后,溢油事件才通過網絡引發公眾的關注。“渤海油田有兩個油井發生漏油事故已經兩天了,希望能控制,不要污染。”6月21日,這條被疑為中海油內部人士所發的微博,引起網友關注。隨后,這則消息不斷被轉載,但源頭消息卻被迅速刪除,包括中海油、山東海事局等均在第一時間以沉默應對。此時,中海油新聞處及上市公司投資者關系部,面對媒體詢問時,均未作出正面回復。據內部人士透露,康菲中國雖在第一時間報告了中海油,但中海油卻以正處于重大活動時期為由,告知康菲中國不要對外公布,并勸說國家海洋局也暫不對外通報。在近乎1個月之后,中海油才不得不首次做出正面回應。7月1日,中海油投資者關系部確認,該油田的滲漏在上個月的上旬就已出現,目前事故已基本處置完畢,整個泄漏污染海面只有200平方米,對事故海域環境影響較小。果真如此?溢油200平方米的概念簡直就是在騙三歲的小孩!既然是溢油,就不可能只有200平方米。我們試想一下,就算是一個水管在馬路上爆裂,還得掘地三尺,找到這根水管,再把它控制住,這期間要漏出多少水?何況,油井和輸油管道到底是在海底,壓力之大是自來水管能比的嗎?事實上,根據國家海洋局全天候立體監視監測以及采集的油樣顯示,6月4日至8月23 日溢油累計造成5500 平方公里海水受到污染,其中劣四類海水面積累計約840 平方公里。高達840平方公里海域受到污染,讓公眾對這一事件深為憂慮。同時,這一權威披露,無疑是對中海油“欲蓋彌彰”的、“泄漏范圍比較小,只涉及200平方米左右”的回應,狠狠地搧了一記耳光。840平方公里為200平米的420萬倍,這意味著,中海油說了一個420萬倍的謊言。中海油撒謊空前絕后!
發生溢油事故后中海油為什么在近1個月后才發布消息?除了回應滯后,對于溢油的原因和過程,中海油也未作出具體解釋。如此惡劣作法令人憤然。在如此巨大的事故沖擊下,中海油的網站依然體現出喪事當喜事辦的特色,除了一條《蓬萊19-3油田原油泄漏已有效控制,海上油膜回收基本完成》的新聞,提醒大眾此事件與美國墨西哥灣溢油不具可比性,“它并不是油井爆炸,而且發生在淺水,使得浮油回收及清理相對容易”,滿網都是成績與歌曲,仿佛事故只是大眾的單獨夢囈。我們再進一步追問:中海油為何要撒謊呢?是對原油漏泄范圍不知情,還是不懂科學,無法測算,信口開河呢?是對想欺騙公眾,還是不想承擔后果,不愿承認原油泄漏面積呢?中海油要給公眾一個可信的解釋。當時國內媒體聞訊,即紛紛致電中海油要求作出回應,而中海油一概以沉默應對。發生如此的“悲劇”,中海油竟然面對媒體和公眾的質穎,用“擠牙膏”的“聰明”方式披露相關信息,網絡公眾或媒體擠一擠,中海油就公布一點。從溢油事故初始的6月4日到發布事故通報的7月5日,期間長達一個月之久的信息“真空”確實讓公眾頗有疑惑。中海油作為上市公司,必須履行“真實、準確、完整、及時地向所有投資者公開披露信息”的法定義務。因為作為企業公民,應該百分之百地尊重全社會與廣大公眾的知情權。
一個事件發生后,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危機溝通,事態擴大的時候要及時跟有關部門和社會溝通,要主動公開信息。同時,公眾第一時間需要知道的是事故詳情以及油污清理情況,而不是瞞報。因此,中海油也好,康菲也好,作為一個企業,一旦出現這種溢油的意外情況,是必須要有應急措施的,保證盡快在第一時間控制住溢油點,積極查清溢油原因。作為我國重要的資源性國企,中海油有義務向社會披露自己的環保等狀況,以體現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企業如果沒有及時向社會通報,那就是社會責任感的缺失。中海油事件采取回避、敷衍甚至掩蓋的做法,無疑會影響到企業聲譽。而要想改變與此有關的不利聲譽,需要在第一時間告知媒體,發布真實情況,爭取主動權,最大程度壓縮虛假信息的傳播空間。此次由于發生溢油事故而引發的環境影響雖然在短時間內難以準確考量,但由此導致的負面輿情,將直接影響到中海油的聲譽。令人詫異的是為何在事件起初便失語,中海油要放棄掌握話語權的第一時機,導致危機不斷升級,直至影響到其聲譽價值體系。試設想,如果中海油對事故的進展情況隨時報道,采用一種互動的機制,不要讓事態擴大。溢油事故一開始就應該進行互動,如果這樣做,事態也不會發展到現在的地步。我們須知:隱瞞是最大的“溢油”!
推諉、卸責,試圖金蟬脫殼
2011年7月5日,國家海洋局召開的媒體通報會,參加的主要是國家海洋局環保司、海監總隊、北海分局有關官員和專家,中海油和康菲石油沒有相關人士到場。我們不禁又要問:當事人緣何要集體缺席呢?而且,此時此刻,中海油迅速與康菲中國“劃清界限”,表示:“康菲中國負責開發管理油田;中海油只參與工作計劃和年度預算的制定,大型投資及重大變更的審批,并督促作業者履行石油合同。”溢油事故發生后,中海油卻不透明、不披露、不道歉、不賠償,以康菲是作業方為由,將康菲推到了前方,自己退到了后方。中海油相關負責人表示,關于中海油是否承擔事故導致的損失和賠償的問題,將根據最終確定的事故原因、性質以及與康菲公司簽訂的石油合同予以確定。此后,中海油仍刻意淡化和低估漏油事件的影響以及會對公司的運營造成的損害程度。當所有指責都集中于康菲之際,中海油的一個反應頗值得玩味:2011年7月8日,就在溢油事故發生一個月后才被公開的情況下,中海油方面曾專門發文指出,按照《海洋石油安全生產規定》,康菲石油是蓬萊19-3油田的作業者,是海洋石油安全生產的責任主體。而作為非作業者,中海油只參與工作計劃和年度預算的制訂、大型投資及重大變更的審批,并督促作業者履行石油合同。這一舉動,難免有些“推卸責任”的嫌疑。
只是等溢油事故發展引來多方憤怒,中海油才在各方輿論壓力之下勉強于2011年8月12日公開向社會發布道歉聲明,但是該聲明僅在后期安全生產、進一步維護公眾知情權等無關痛癢的問題上大做文章,而對漏油責任等核心問題含糊其辭,至于事故處理及后續補救措施等更是只字不提,這更讓人質疑其道歉是假,撇清責任是真,該聲明更容易被解讀為一份中海油自身的免責聲明。致歉誠意是沒有的,自辯的色彩是濃厚的。可見,中海油推諉卸責作風依舊!
中海油依然置身事外,試圖金蟬脫殼。最后,中海油終于如愿以償,國家海洋局認定康菲為此次溢油事故的責任承擔者。國家海洋局最終于2012年6月21日在其官方網站公布《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聯合調查組關于事故調查處理報告》。報告指出,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是造成重大海洋溢油污染的責任事故。按照簽訂的對外合作合同,康菲公司作為該油田的作業者承擔溢油事故的全部責任。按照其說法,依據相關的法律規定,應由作業者承擔所有責任,而作為合作方的中海油不承擔半毛錢的責任。如此,中海油便得以從該事故中全身而退,而之前公眾對之發出的不滿與質疑也有了完美的轉嫁。中海油的高明之處在于:它壟斷了海上石油后,把具體的開采權交給了與之合作的公司,一旦有事故出現,負責開采的作業者要全權負責,中海油在事故中完全沒有責任。照此,這便是以后中海油應對一切意外事故的手段與做法。“中海油漏油污染840平方公里海面,事故由康菲石油公司承擔責任”再一次證明,一些壟斷性國企不但不承擔社會責任,更佯裝不知應該承擔的國民義務。
不過,我們不能不對“海洋局說渤海漏油事故中海油不擔責”之說有那么點點質疑,因為整個事件從處理到信息公布,我們沒有看到該負責的出來負責,只是看到不斷有人在出來推卸責任。一個真正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豈會如此無視公眾健康,拋棄起碼的道德和良知?更為惡劣的是,溢油事件被媒體曝光了之后,中海油有關部門還曾對此事專門研究,采取網上刪帖的粗暴作法,難道這就是所謂的國際性企業的作風?著實讓看著覺得可笑之極。溢油事故被曝光前,沒有通知、沒有公開、沒有處理;被曝光之后,又是沒有道歉、沒有賠償、沒有下文,這樣的“危機公關”,怎能予以公眾一個滿意的交代?
唉,可憐的環境啊,是否真的因為利益就不值錢了呢?環境,整天倡導環境保護,這叫一個整天倡導環境保護的泱泱大國民族如何面對自己的子孫疑問呢?難道“不擔責”就是一種很負責的表現嗎?想來真是令人寒心,亦讓人黯然淚下。
福兮、禍兮,終歸難逃其咎
雖然根據我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責任的承擔者為違反我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以及本管理條例的“企業、事業單位以及作業者”,而同時將“作業者” 限定為“實施海洋石油勘探開發作業的實體”,而本次溢油案中該油田的作業實體為康菲公司,康菲公司應依法成為責任主體。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環境保護管理條例》是1983年12月29 日由國務院公布實施的行政法規,其中所屬的責任主要是針對行政責任而言,并不是民事責任。因此,并不能由此判斷只由康菲公司而不是中海油承擔民事責任。因此,對于民事責任的承擔,理應依據《民法通則》和《侵權責任法》等我國最新的民事法律規定。雖然中海油不是油田的作業者,但是其作為該項目合作者和油田實際所有者,應當和康菲公司一起作為污染者和侵權人,對該油田漏油所造成的污染損失承擔民事責任。
道理其實非常簡單,在平安無事時,中海油與康菲石油共同分擔權益,在出現事故時,雙方就應該共同承擔責任,即使雙方的石油合同中有相關的讓中海油免責的條款,這也是無效的合同和不合法的,因為這違背了權力與義務一致的基本法律原則。中海油與康菲共同分享利潤就必須共同分擔責任。在蓬萊19-3油田中,中海油既然拿了利益的大頭,就有一定的責任。中海油很難置身事外,不可能只參與利益分割,卻不承擔責任。中海油應該作為被告之一,對此承擔連帶責任。雖然國家海洋局這次的索賠訴訟中,僅僅針對康菲公司,但中海油未來可能被康菲起訴。如果中國法院的判決讓康菲不滿意,不符合風險共擔的原則,那么中海油和康菲公司之間未來還會有一場官司。按照國際合作的慣例,進行國際仲裁。不管怎么說,中海油想置身事外是不可能的。
隨著蓬萊溢油事故事態的不斷惡化,民間對于中海油和康菲在處理蓬萊油田的舉措不滿正在不斷強化。輿論將矛頭指向康菲的同時,也在質疑中海油的不作為。“中海油身為合作方,占有51%的股權,介入的力度不夠。” 的確,中海油,作為一家大型央企,大家等著看的是你做了什么。如果我們自己動作遲緩,態度曖昧,欲說還休,如果我們手下留情,罰酒三杯,康菲就必然有恃無恐。而且輿論期望中海油在蓬萊油田中能夠做更多,并不僅僅是督促和監督,應在溢油事故中承擔起更多的責任。盡管中海油并不愿意被過于卷入到渤海蓬萊油田溢油事故中,但其確實在康菲與中國政府之間扮演著重要角色。康菲石油公司一旦冠以美國的名號,老百姓就很容易從中美對立的角度來看待溢油事故。然而,中海油是國有企業,就會一味偏袒?不管合作方是本土的還是美國的,一旦出了事故,造成的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和環境污染都只能由我們承擔——由中國來承擔。如果作為經濟命脈的國有企業都如此忽視本國利益,我們不得不說:中海油到底是在干什么?它是不是該清醒點兒了?
中海油,作為一家大型央企,應該拿出魄力和勇氣,大家等著看的是你做了什么。作為合伙人,在康菲公司使用籠統注水而不是原定的分層注水的時候,中海油在干什么?當早在2011年6月4日康菲公司報告B平臺開始少量溢油的時候,中海油在干什么?當2011年7月初,污染海洋面積達6200平方公里時,中海油卻回應稱漏油點已得到有效控制,油膜回收基本完成,對相關海域影響較小的時候,它又是在干什么?中海油心存僥幸背后的責任心缺失顯而易見。我們不禁要問:憑什么作業者辛辛苦苦撈的“油水”有你一半,到了承擔責任的時候,你就推得精光?
正是由于在溢油事件的處理中,作為大股東的中海油顯然沒盡到約束、制衡之責,才導致康菲公司對于事故處理“漫不經心”。其實,作為事發油田的權益方并代表國家擁有海洋石油資源的國企,如果康菲不履行自己職責,中海油完全可以提出要求提前終止與其在該油田上的合作,甚至終止與其在中國海上所有其他海上油田的合作項目。
無論如何,渤海灣溢油事故中海油難逃其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