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權和領土問題上,中國政府和人民絕不會退讓半步”。美國戰后崛起的經驗表明,和平固然是用好戰略機遇期的良好條件,但別人非要帶給我們動蕩,未必就沒有更大的重大機遇
9月11日,日本政府不顧中國政府和人民的強烈抗議,與釣魚島所謂“島主”私相授受,簽署“買賣合同”,對釣魚島及其附屬的南小島、北小島實施所謂“國有化”。此舉激起中國人民的義憤。《人民日報》發布了外交部的嚴正聲明,指出“中國政府不會坐視領土主權受到侵犯”。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強烈敦促日方不要一錯再錯。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警告日方立即停止在釣魚島問題上玩火。國防部表示將保留采取相應措施的權力。
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高洪指出,2002年日本政府從民間“租借”釣魚島時,我國政府已提出嚴正交涉,日方辯稱此舉旨在“保持對有關島嶼的平穩和穩定管理”,禁止任何人擅自登島。日方向我方說明此舉意在防止日本右翼分子登島引發爭端,“租借”是日方研究的措施之一,考慮到中方難以接受日政府將釣魚島收歸“國有”,經反復權衡,采取了“租借”方式。直至最近,日本警方還對登島的地方議員和國會議員進行傳喚和訊問。
既然日本當時已經認識到收歸“國有”中方絕不接受,為何此次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韙,又以“為了平穩、安定地維持管理”為名實施“國有化”?不難看到,近年中國周邊事態摩擦頻繁,背后都有美國的身影。盡管美國一方面一再聲稱“中立”或“不站隊”,但另一方面又不斷以“釣魚島屬于《日美安保條約》第五條的適用對象”為名為日本站臺。
應當看到,美國不斷在中國周邊廣范圍、高頻度、低烈度地有限激化事態,脅裹相關國家與中國產生摩擦,希望給中國的和平發展制造種種麻煩,擠壓中國的戰略機遇期,縮小中國的戰略自由度。
美國發生次貸危機并引發全球金融危機,以及2010年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爆發,讓以往新興經濟體總是成為經濟危機薄弱環節及策源地的局面發生了改變,動搖了歐美治理觀念的合法性。
在此背景之下,亞洲廣域經濟圈、金磚合作機制等區域及跨區域的新興治理模式開始出現,全球治理呈現“碎片化”趨勢。在碎片化的全球治理階段,作為標準或主要參照系的模式及理論處于缺失狀態,沒有一種治理理念能夠成為廣泛的信仰。不同治理模式的競爭將進入白熱化階段。這種“被信仰地位”的失去,讓美國深懷戒懼,極力希望通過各種手段再樹昔日的威權。
問題在于,在經濟全球化的世界中,這種打壓競爭者的行為,相當程度上會反施其身。借助中國周邊一些國家來約束中國,實際上是形成一種打壓成本的分攤機制,把自己的負擔分散出去。
上述機制決定了一個現實:釣魚島等問題短時間內難以完全平復,并且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還可能出現反復,對此我們應在思想、制度與軍事方面有充分準備。
中日為一衣帶水的鄰邦,有兩千年文化交往的歷史淵源,有東亞經濟合作的現實利益。近現代日本對中國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新中國成立后,中日兩國能放下恩仇,和平交往,彼此助益,殊為不易。
當前,日本有巨額債務、人口老齡化等嚴峻的國內問題,中國也希望抓住時機加速發展,富有見識的兩國人民和政治家都應珍惜這種來之不易的局面,維持和平,加強合作,造福兩國、亞洲與世界。
中日和平貴如黃金。但是,這絕不意味著日本可以挑戰中國的底線。若是日本不知收斂,中國必定奉陪到底。中國國土面積是很大,但是絕不會丟失一寸國土,21世紀的中國絕不會出現任何喪權辱國之舉,“在主權和領土問題上,中國政府和人民絕不會退讓半步”。美國戰后崛起的經驗表明,和平固然是用好戰略機遇期的良好條件,但別人非要帶給我們動蕩,未必就沒有更大的重大機遇。那些希望打亂中國陣腳的人,最終歷史會證明,他們只會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