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評論 > 古井貢巨額買酒精疑陷勾兌門 > 正文
誰能想到,一份白酒上市公司的中報竟然無意中暴露了白酒市場“勾兌”泛濫的現狀。
國內知名白酒品牌古井貢酒,近日在其2012年半年報中披露了從安徽瑞福祥食品有限公司以市場價格采購酒精4551.49萬元,這項數據將古井貢酒的部分酒品是由酒精勾兌而成的事實大白于天下。
自去年以來,食品行業特別是發酵食品領域的勾兌事件層出不窮。從勾兌醋、勾兌醬油到勾兌骨頭湯、勾兌豆漿……“勾兌門”囊括了調味品和飲料等“舌尖”美味。如今,食用酒精勾兌的爭議又將白酒行業推到了風口浪尖。
據了解,勾兌在白酒等食品飲料生產過程中是一道常用工藝,白酒生產過程中根據口感和生產需要,允許按照一定比例用食用酒精進行勾兌調制,而食用酒精也是用糧食做的,只要符合相關標準便沒有安全危害。
既然勾兌是被允許的,為何企業要遮遮掩掩呢?原因并不難理解:一方面,由于消費者對勾兌的認知比較少,企業如果直說產品是勾兌的,無疑會影響產品的形象;另一方面,由于白酒生產工藝比較復雜,使用勾兌技術除了彌補產能不足外,還可以壓縮企業生產成本。
有業內人士表示,低端白酒用食用酒精的比例很高。目前,我國以糧谷等原料經傳統的純糧固態發酵生產白酒的產量不到總量的一半,大部分中低端白酒主要是以食用酒精勾兌而成,這說明中低端白酒的市場需求還是很大的。
中低檔白酒勾兌成風,似乎已經成為白酒釀造的“潛規則”,被蒙在鼓里的只是普通消費者。雖然市場有需求,勾兌白酒也未釀成食品安全事故,但它考問的卻是食品企業的誠信和消費者的知情權。眾多采用白酒勾兌技術的白酒企業,出于各方面的考慮不在產品外包裝明確標注生產明細,披露不夠也令白酒企業的誠信受到消費者質疑。
在資本市場,古井貢“勾兌門”的負面效應,猶如多米諾骨牌,迅速傳導到整個白酒板塊。受此事件影響,古井貢酒股價開始下跌,8月22日當天,古井貢酒下跌1.08%報40.21元,此后多日連續下跌,截至8月30日收盤時的股價為32.30元,股價已經下跌了20%左右。受該事件影響,貴州茅臺、洋河股份、瀘州老窖等龍頭白酒股的價格也紛紛走低。買醉白酒股的資金似乎醒了。短短一個多月,茅臺、洋河及五糧液三大白酒股市值就蒸發近千億元,其中僅茅臺一家就蒸發了417億。
勾兌本是一個中性詞,但在誠信面前,由于企業的遮遮掩掩,而使這個詞在消費者的心里變了質。其實勾兌不是不能說的秘密,企業應加強正面宣傳,讓消費者理解不同檔次產品的生產工藝,從而客觀地做出消費選擇。
其實,古井貢的“勾兌門”事件還只是白酒市場亂象的冰山一角。以前消費者對紅酒價格一頭霧水也就罷了,現在就連白酒價格也變成了云山霧罩。看看我們身邊出現了多少白酒新品牌,很多從來沒聽過的品牌,一亮相就打出了“百年歷史”的旗號;還有一些白酒依靠母公司的招牌,不斷開發新的子品牌,名字也是五花八門;更有甚者,只賣高端限量白酒,不圖一好,就圖一貴,目標直指公款消費群體,宰你沒商量。
最近白酒市場又出現了一種新現象——“送禮置換專用酒”。顧名思義這些酒就是給酒廠公關用的,只用于送禮公關,不對市場銷售,動輒就是一兩千。一位知情人士介紹,這種白酒酒廠的人可是從來不喝,人家可不是喝不起,這標價虛高的東西就是充門面用的。
白酒消費市場日趨活躍這是不爭的事實,看看今年滬深股市有多少大牛股是出自酒類板塊便知一二,但是如果任由白酒市場畸形發展,下一個踩到“地雷”的就不知道會是哪家公司了。誠信是企業經營之本,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
本報評論員 馬振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