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標題為《溫州炒房團幾近全軍覆沒》(以下簡稱“全軍覆沒”)的報道,占據了各大門戶網站財經頻道的顯著位置。而在上周,另一篇《溫州炒房團卷土重來》(以下簡稱“卷土重來”)的報道,也曾享受過相同的待遇。
“全軍覆沒”雖與“卷土重來”針尖對麥芒,但如同“卷土重來”的新聞要素“缺胳膊斷腿”一樣,“全軍覆沒”的新聞要素同樣“五音不全”。簡言之,兩篇報道都不靠譜,閑來翻閱無傷大雅,誰若信以為真那會誤事。
“溫州炒房團”一說本身就帶有符號化,其抬高房價的破壞性雖不言而喻,但自從該“團”名被媒體硬戴在溫州商人頭上后,它的能量及破壞性一直被媒體和網絡無限度放大。
判斷溫州商人及手握的巨額游資,是否卷土重來再行炒房,萬不可輕信一些媒體報道和網絡炒作,釋放“卷土重來”恐慌情緒的,都是與開發商、購房中介穿一條褲子的寫手。炒房的先決條件既不是資金亦不是意愿,而是先要滿足三個條件:限購政策是否繼續堅持;限貸政策是否實際松動;宏觀經濟下行壓力是否已嚴重到了必須再度放棄樓市調控之地步。
先看“雙限”,到目前為止,雖有部分城市搞了不少變相放松的“小動作”,但中央是發現一起制止一起,或者未經實施即胎死腹中。不僅如此,中央政府僅今年以來就前后10次強調樓市調控決不言放松。上月底,中央政府6個督察組剛對包括京滬穗在內的10省市進行過一輪樓市調控督察,督察組返京后釋放的最新信號是,房產稅試點極有可能在近期擴圍、擴品種,達摩克利斯之劍很有可能劍指存量房。
再析宏觀經濟下行壓力。毫無疑義,上周起分散公布的7月份經濟數據雖堪憂,但僅舉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GDP的主要構成基礎)同比增幅依然達到9.2%一個數據,足以說明宏觀經濟遠未到非“救樓市”不可的程度。
再析一個數據更說明問題。央行上周六公布7月人民幣貸款新增5401億元,較6月份少增3797億元,信貸萎縮幅度之大難以置信。然而,是銀行缺乏流動性無法向企業放款么?答案恰恰相反。且不說央行二季度以來連續降準釋放流動性合計近萬億元,僅6月下旬以來,央行連續通過逆回購操作,又“額外釋放”流動性累計超過8000億元,再加上銀行每月正常的平均5000億元的放貸額度,人們很容易得出一個嚴酷的結論:不是銀行頭寸緊,而是企業普遍缺乏申貸意愿。
消費萎縮、經濟下行全球一個腔調,意味著需求嚴重不足而產能過剩加劇,實體經濟利潤持續下滑。如此情勢,樓市調控一旦動搖,其結果只能比飲鴆止渴還可怕——這其中隱含的道理是,在銀行流動性如此豐厚、貸款基準利率有所下調的情形下,眾企業都缺乏申貸意愿,一旦樓市調控半途而廢,導致房價重新報復性躥升,無異于“鼓勵”更多在實體經濟中“苦苦煎熬”的資金外流至樓市再行短期套利。如此這般,非但“穩增長”成為一紙空文,中國經濟流行多年、危害致深的“輕實體重套利”的投機病勢必進一步加劇,這樣的惡果任何痛定思痛的“責任政府”都必須堅決避免。
下此判斷并非危言聳聽,實體經濟之所以走到今天這般地步,恰是前幾年全社會熱衷炒房,誘使眾多企業把“制造平臺”變為“融資平臺”,以技改升級、增能擴產作借口,從銀行“套”取大筆資金炒房、炒金、炒期、炒基甚至炒大蒜造成的惡果。所見,這一輪樓市調控,不到萬不得已,中央絕對不會動搖,而中國經濟結構之兇險病情,也不允許再行半途而廢。
由是,另一結論已可得出,那就是咬緊牙關調控樓市亦包括股市,無論如何都得把資金重新趕回實體經濟才是唯一靠譜的。
錢塘人(上海 學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