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哲
自從吳思先生十多年前提出“潛規則”,該詞便風靡全國。在百度(微博)上搜索“潛規則”一詞,8300多萬個搜索結果,可見我們的生活,已是無處不潛規則。
翻看近日的報紙:房地產企業綠地被曝出用8毫米鋼筋代替12毫米鋼筋,業內說偷工減料是潛規則;湖南高校教師系列職稱評審也曝出潛規則,教授10萬,副教授三四萬;大白菜被報道使用甲醛(福爾馬林)溶液噴灑以保鮮,又有知情人士稱這幾乎就是業內的潛規則……雖然登上了報紙,卻不可能登上頭條,因為每個人都覺得不新鮮,類似的新聞已聽得太多,出現一個嚴嵩不奇怪,出現一個海瑞才覺得奇怪。潛規則久了,我們的正義感和責任感似乎也在調整以適應潛規則,共同培育著潛規則滋長的溫室環境。在某種意義上,死者即兇手。
而潛規則一旦成了氣候,突破底線就是其自身發展的邏輯。前些天,易中天教授提出“底線教育”,指出酒里兌水自古有之,但是往酒里摻毒就屬于突破底線之舉。底線對應的其實就是亞道德,賣肉的也許會缺斤短兩,卻不會往里加瘦肉精;賣藥的也許會漫天要價,卻不會往里加破皮鞋。我們現在經歷過的恰恰相反,甚至是加倍,既缺斤短兩,也添加瘦肉精。
都說世風日下,吳思先生找出《閱微草堂筆記》告訴我們,清朝的時候也賣假墨、假蠟、假鞋,甚至還有假烤鴨,只剩下一副骨架,用泥填充,用紙糊上,還煞有介事地調出烤鴨色。但不管怎樣,古時生產力水平有限,做壞事的水平也低。劉基筆下的那個賣柑者,所賣柑橘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十倍價格售出,欺騙之余,畢竟只是謀財而無法害命。而我們現在的一些產品,各種有毒物質防不勝防,敗絮其中的柑橘能夠看出,毒素其中的食品藥品則根本無從分辨。科技進步,眼界大開,不法之徒的作惡能力也跟著水漲船高,人心更不可控制,在一如既往地高舉道德大旗的同時,我們愈發認識到,真正能約束作惡之心的,惟有制度,發達的作惡手段和低廉的作惡成本,也必然對政府的管理能力提出挑戰,對那種以行政為主導,自上而下的傳統管理能力提出挑戰。
潛規則之所以逐步蠶食正式規則(憲法、法律、法規、政策)的疆界,在于有興趣有能力監督正式規則執行的力量不夠,要么是有興趣的沒能力,要么是有能力的沒興趣,導致潛規則越來越成為半潛的規則,除了新聞媒體在大呼小叫和大驚小怪,浸淫其中的人們早已將其視為正式規則。這樣的結果,按照我們傳統的語境,就是貪官淘汰清官,按照經濟學的話語,就是劣幣驅逐良幣。因為如果制度不能夠很好地鼓勵好人懲罰壞人,那么為了適應這樣的制度,企業或者商人就必須將道德水平和認識標準降到較低的層面,昧著良心做事。然而由于道德的存在,有的人做不了或者不愿做這樣的事情,結果就是那些愿意做壞事的人充斥其中,清官和良幣出局。
可以看出,潛規則肆行,單單依靠市場本身已難以調節,或者其本身就不是市場調節的范疇,這也是制度經濟學所強調和關注的,影響我們社會經濟生活的因素,市場之外,還有制度、法律、歷史、社會倫理等,我們當前發展的短板也正在于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