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張向東(微博)/文 11月29日,國家發改委的一位官員在一份文件上簽了字。第二天下午,這份文件的內容正式對外公布,電價上調了。
這不是一次簡單的電價上調:階梯電價也正式開始實施,同時宣布將對電煤實施臨時干預政策。國家發改委規定,2012年重點電煤價格漲幅最高不得超過2011年的5%;自2012年1月1日起,秦皇島等港口市場電煤5500大卡每噸不得超過800元;鐵路、公路市場電煤價格不得超過2011年4月底前的實際結算價格。
這是自2008年6月,國家發改委宣布對電煤實施價格臨時干預措施以來,事隔兩年后,第二次采取這樣的措施。
此次上調電價,國家發改委選擇的時機也頗為微妙。隨著年底的臨近,每年一次煤炭運需銜接會即將召開,電廠哀聲一片,各處呼吁,請求上調電價。煤炭則像往年一樣,在運需銜接會來臨之前,開始為一輪“季節性上漲”積蓄力量。
這一次,中國煤電市場的裁決者決定提前出擊。重點電煤價格漲幅受到控制,明年的市場電煤價格也被提前鎖定到了2011年4月底的坐標上——2011年4月發生的事情有:重點電煤合同剛剛塵埃落定,國家發改委正在進行全國的電煤價格大檢查,同時發文要求不得隨意上調煤價。這種背景下的市場電煤市場,由于政策口風偏緊,價格上漲明顯乏力。
多年的煤電矛盾正在演變成一場赤裸裸的利益之爭,入局者人人有份。煤老板想掙更多的錢,有了錢可以去炒樓,也可以去移民,或者多投幾個不掙錢的煤制油項目;電廠不想讓自己的賬本更難看,能向自己的大老板國資委報個說得過去的業績,同時也能更好地安排各種級別干部的年終獎;國家發改委則是一心想要一個天下太平、煤電油運的相安無事,以及一個一年到頭都想盡力守住的CPI數據。
在此背景下國家發改委解決煤電矛盾的手段,已經變成了一個簡單的機械運動——調價,不行再調價。這多少有點類似于婦女和面,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水供不上了,那就先不要加面了,用發改委的語言,這叫臨時價格干預措施。
解決煤電矛盾的措施,變成了一個機械的和面運動。對于具有“小國務院”之稱的國家發改委來說,這實在是有點名不副實。既無意義可言,又無技術含量。
發改委此次還公布了階梯電價的實施方案,這是自公布征求意見稿近一年之后,正式開始推出的電價改革措施之一。本次明確上調的電價是上網電價,這其實是在替電廠向電網公司要錢,或者分擔電煤成本;階梯電價的實施,則是為以后銷售電價的變動打通了渠道。應當說,這是一個不小的進步。因為,無論是從能源節約還是從電力分配來說,階梯電價都是合理和有效的辦法之一。
如果階梯電價的出臺能夠算作電價改革的一部分的話,這的確可以算作最近幾年來,國家發改委在電價改革方面的一個進步之舉。但是這樣的措施距離解決煤電矛盾,仍然遙遙無期。煤電矛盾,根本上是電力體制改革長期滯后造成的,這已經基本上成為一種常識。但遺憾的是,多年過去后,我們仍在這一常識問題上打轉。
需要的注意的是,從2005年宣布實施煤電聯動最后又取消,到2008年開始露面的臨時價格干預措施,再到現在開始的階梯電價,這些措施,基本上就是最近五六年來電價改革的所有作為。這些作為的一個共性是,改革后果的主要承受者是煤炭企業和普通居民。——這意味著,我們的五六年來電價體制改革,一直在向下動刀。
但電價改革的根本卻不在煤炭企業和普通居民,而是在于壟斷得根本無法競爭的電網公司、電力集團和唯一具備電力價格調整權利的國家發改委。2002年2月,國務院發布的電力體制改革方案,開篇便提出電力壟斷經營的體制性缺陷,總體目標中更是將打破壟斷放在第一位。具體到電價改革方面,其目標提到的諸如競價上網、輸配分開等,到目前為止幾乎都還不見蹤影。當然,這些已非國家發改委所能決策。
向下對市場和居民進行和面式的電價調整,向上對壟斷電力集團則是無所作為。這樣的電價改革實乃“偽改革”。中國式電煤困境,則成為這場“偽改革”的替罪羊。
可以預見,在改革仍不能邁出“向上”的第一步之前,無論國家發改委在煤電之間輾轉騰挪的措施安排得多巧妙,其核心都只能是——繼續“和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