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原證監會主席尚福林離職履新,郭樹清成為證監會新一任主席,多位知名財經評論人士不約而同發表給郭樹清的公開信,向他提出建議,其中最主要的內容就是希望他能夠改變目前我國資本市場在IPO(新股發行)上的失控,給疲軟的市場提供休養生息空間。
■媒體觀察之周俊生專欄
近日,原證監會主席尚福林離職履新,郭樹清成為證監會新一任主席,多位知名財經評論人士不約而同發表給郭樹清的公開信,向他提出建議,其中最主要的內容就是希望他能夠改變目前我國資本市場在IPO(新股發行)上的失控,給疲軟的市場提供休養生息空間。
這些公開信自有其背景。最近兩年多來,在證監會重啟IPO以后,大量新股撲向A股市場,創業板市場建立以后,新股的密集發行與上市更是壓得市場透不過氣來,更讓投資者難以接受的是,證監會在“市場化”的口號下,放棄了新股發行定價的約束,有幸擠過審批之門進入市場的公司普遍以高定價發行新股,導致IPO成為圈錢游戲,“破發”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對市場情緒造成沉重打擊。因此,借著此次證監會換帥,市場呼吁改革這種脫離中國資本市場實際的新股發行制度,改變股市快速擴容的格局,是有其合理性的。
但現實的問題在于,郭樹清是否能夠聽取來自市場的呼聲,對現行新股發行模式進行改革,甚至叫停新股發行一路狂奔的步伐?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得弄清楚我國證監會的職能,即它在市場中扮演的是一個什么樣的角色。顧名思義,證監會就是對市場進行監督管理,保證市場交易的公正公平,但是,除此之外,證監會還擔負著更重要的工作,就是推動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顯然,中國的證監會雖然是學習美國的證監會建立起來的,但是它在工作范圍上比美國證監會廣闊得多,我們只看到美國證監會在不斷地抓市場里的“壞人”,包括最近對“中國概念股”涉假問題的追究,而中國證監會更值得夸耀的成就卻在于推動了市場的發展,此次尚福林離開證監會的時候,眾多財經媒體給他羅列的功勛就有推動股權分置改革、建立創業板等,而像美國證監會那樣的“抓壞人”業績,似乎乏善可陳。
其實,證監會1992年建立之初,工作職能倒是符合其名稱的,那個時候推動市場擴容并不在其工作范圍之內,它在當時“一張白紙”的基礎上為中國資本市場建立了基本的法制框架。而當時的證監會之所以有這樣的條件,是因為在它成立的同時,還成立了國務院證券委,證券委的主要職責就是確定每一年新股發行的額度,并將其分配給各省區市和部委。這種計劃體制與資本市場的基本要義離題實在太遠,而且這種額度分配制也不能滿足當時各地的新股發行要求,因此,不過幾年,證券委就隨著額度分配制的取消而撤銷了,其規劃市場發展藍圖的重任轉移給了證監會。就這樣,證監會成了一個身兼二職的機構,左手要負起讓資本市場服務于政府工作重心的重任,右手要保證市場的公平公正。前者要求證監會向上負責,后者要求證監會向下負責,這兩個任務對證監會來說哪個更重要,是不言自明的。
想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對尚福林表示充分理解。對證監會來說,推動市場發展是第一位的,至于市場行情如何,投資者是賺錢還是虧損,則是第二位的,它更需要考慮的是如何讓市場為政府在特定時期的中心工作服務。就近兩年來說,隨著貨幣政策的緊縮,資本市場被賦予了在銀行信貸之外為企業融資提供通道的職能,因此證監會不僅主導了創業板的建立,在條件根本不具備的情況下放言“國際板的推出快了”,而且加大了IPO的力度。時至今日,盡管A股市場已經淪為全球表現最差的市場之一,但是在證監會官員眼里,A股市場卻是表現最好的一個市場,因為它的IPO籌資額已經成為全球翹楚。在政府的評價體系里,證監會的工作無疑是出色的。很顯然,只要證監會肩負的職能沒有改變,那么,指望郭樹清能夠振臂一呼,改變股市快速擴容的格局,只能是一個美好的夢想。
但是,目前A股市場上這種竭澤而漁的新股發行模式已經天怒人怨,即使郭樹清和他的同僚沒有能力叫停,市場也會發揮它的力量。一家研究機構日前發布的報告表明,由于市場日益低迷,中國企業新股發行的家數已經連續4個月減少,剛剛過去的10月份只有11家中國企業在境內外市場完成IPO,是IPO重啟后最少的一個月份。由此可見,我們與其相信證監會主席,倒不如相信市場。(作者系上海媒體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