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評論 > 山西老陳醋曝95%醋精勾兌 > 正文
張遇哲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全國每年消費330萬噸左右的食醋,其中90%左右為勾兌醋。當記者就這一傳言向業內人士求證時,山西醋產業協會副會長王建忠透露了更驚人的消息:市場上銷售的真正意義上的山西老陳醋不足5%,也就是說,消費者平常喝的基本都是醋精勾兌的。醋精本身不含營養成分,勾兌比例掌握不好的話,還會對人體造成傷害。(8月7日《京華時報》)
在百度輸入“勾兌”兩個字,相關搜索結果高達881萬個。時下,“勾兌”已然成為繼瘦肉精事件后食品安全領域的最熱門詞匯。味千拉面的“骨湯”是勾兌的,肯德基的“醇豆漿”是勾兌的,如今就連百姓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醋也陷入“勾兌門”。相比之下,“勾兌醋”給消費信心帶來的創傷可謂毀滅性的。勾兌拉面可以不吃,勾兌豆漿可以不喝,但作為“柴米油鹽醬醋茶”的“開門七件事”之一,當醋出現問題我們已然無處可逃。素有“天下第一醋”的山西陳醋尚逾九成勾兌,遑論其它?勾兌醋泛濫,讓我們再次想起亞當·斯密的經典語錄,“我們能夠獲得晚餐,并不是因為屠宰商、釀酒師和面包師的仁慈,而是來自他們對自身利益的關切”。正規液態醋發酵周期為28天,山西陳醋還需要放兩三個月甚至一年進行沉淀,而勾兌醋完全不需要發酵,只要一天甚至更短的時間就能完成生產;更重要的是,生產1噸醋加上糧食等成本,至少需要1300元—1400元,使用冰醋酸或者醋精勾兌,每噸成本也就是幾十到100元,比1噸水的成本高不了多少。由于在通脹壓力下,醋的價格并不能任意調整,而近年來糧食價格、勞動力價格上漲,又極大壓縮了食品醋生產企業的利潤空間,導致一些企業鋌而走險,通過冰醋酸或者醋精勾兌陳醋,以緩解成本壓力。
逐利是資本的本性,僅憑商家道德自律難以遏制利潤最大化的沖動,因此,我們設定了一整套制度體系和監管環節,以外界監督使其規范運行。面對勾兌醋的大行其道,更應反思的是監管為何失靈。事實上,正如毒奶粉暴露出三聚氰胺監管空白,“勾兌醋”的背后同樣閃爍著“勾兌監管”的魅影。我國早在2000年就出臺了配制食醋國家標準,“企業在生產配制醋時不得使用工業冰醋酸”、“配制食醋中釀造食醋的比例不得小于50%”的規定看似嚴密,但事實上直到目前尚無手段檢測出勾兌的是不是工業級冰醋酸,以及勾兌比例是否合乎標準。勾兌出來的醋沒有經過發酵沉淀,凸顯急功近利;勾兌出來的監管沒有經過深思熟慮,暴露政策草率。這就好像我們冒冒失失地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卻突然發現里面出來的并不是戴著緊箍咒的孫悟空。如是標準有規定之名無規范之實,鉆監管漏洞者猶如過江之鯽,以至于形成“列幣驅逐良幣”效應。不只是個體戶和小作坊在使用冰醋酸或者醋精勾兌陳醋,一些大企業也在這樣做,以減少成本,穩定利潤水平。勾兌醋影響人體健康,勾兌監管則危害社會肌體。正如培根所言,“一次不公正的審判,其惡果超過十次犯罪”,當非法勾兌醋無法被監管體系有效識別和加以制止,其對行業道德的顛覆和消費安全感的破壞難以估量。現行配制食醋國家標準出臺11年來一再被擊穿,相關部門早該加以反思。首先,充分論證配制食醋的可行性,倘若現行技術無法有效避免勾兌風險,應予以徹底禁止;其次,如能填補檢測技術空白,須進一步完善配制食醋的質量標準和監管手段,確保其安全性,同時要求商家在包裝上明示“配制食醋”字樣,滿足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