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2016年的經濟增長目標設定在6.5%~7%。由于當前中國經濟面臨著較大的下行壓力,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我們深入地剖析經濟增長的源泉,從而對癥下藥,推動中國經濟再次騰飛。
一、社會分工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之一
長期以來,經濟學家們從未停止對經濟增長的根本原因的思考和探尋。目前主流的觀點是新古典增長理論,該理論將生產過程定義為形如的函數,其中表示資本,表示勞動,表示技術進步。在一個經濟體中,通過投入資本和勞動可以提高產出,但由于受到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的影響,單純地增加要素投入并不能支持經濟長期增長。而技術進步可以促進資本深化和人力資本的提升,為經濟提供持續增長的動力。因此,根據新古典增長理論,資本、勞動力和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三大源泉。然而,新古典增長理論并未對生產函數給予足夠的關注。在其理論框架中,一個重要的假設是產出關于資本是邊際遞減的。但筆者認為,如果存在開展社會分工的可能,則可以通過對生產過程進行細分以提高生產效率,從而使等量資本獲得更高的產出。以Cobb-Douglas生產函數為例[1],該生產函數滿足資本的邊際產量遞減假定。如果我們將人均資本分為和兩部分(其中)分別進行生產,得到的產出為,顯然,每部分資本的生產依然服從邊際產量遞減規律,但所帶來的產出之和。由此可見,對資本進行分割從而使生產過程得以細化,可以在其它三種源泉保持恒定的情況下實現經濟的再次增長。這一思想源于楊小凱(1993)的“分工報酬遞增”理論,雖然由于某些技術上的原因[2],該理論并未被主流經濟學所接受,但筆者認為,社會分工是經濟增長的第四大源泉。
二、社會分工對我國供給側改革的啟示
社會分工理論不僅是對經濟增長理論的補充,對于解決中國當前的增長困境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新古典理論中經濟增長的源泉都來源于增量,如增加資本和勞動的投入,技術的進步也依賴于增加對研發的投入。而社會分工則是利用經濟存量,通過對現有的資本和生產方式進行分割和重新組合實現增長。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結構性產能過剩本質上是存量問題,政府提出的“供給側改革”也是要解決這一問題,社會分工理論恰能為供給側改革提供一種思路。如果我們能夠找出適合特定產業的分工方式,將過剩產能投入到更加精細化的生產中,這不僅能夠消除過剩產能帶給經濟的負面影響,還可以實現經濟的進一步增長,可謂一石二鳥之舉。從這個角度而言,供給側改革可以通過對生產結構進行優化,改進和加快現有生產方式的社會分工,加細生產過程。因此,過剩產能不可怕,也無需摒棄,只要能夠合理分配好過剩產能,完全可以利用現有的經濟存量實現更高速的經濟增長。
由于我國的過剩產能主要集中在國有企業,那么免不了有人會擔心:進行社會分工是否會導致國有企業的解體,使其失去對經濟的控制能力,進而降低政府對于經濟的調控能力?筆者認為,這種擔心是沒有必要的。社會分工或精細化生產并不意味著將國企進行整體分割,使其變成一個個小型的競爭性企業。我們所討論的分工強調的是資本的“分割”及其與生產方式的“組合”。例如,對于生產鋼鐵的國有企業而言,它們可以對現有的資本進行分割,并與下游的企業合作,將不同性質的資本與最適合它的生產過程相匹配,形成更小、更高效的生產方式,這一過程并不會影響企業的所有權和控制權。因此,社會分工不僅不會導致國有企業的解體,反而有利于國有企業的轉型。未來的國有企業不應作為生產型企業,而應當作為資本控股型企業,利用其對經濟資源控制力強的天然優勢,更合理地分割資本,并重新組織和構建生產方式,提高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能力,進一步提高國家對宏觀經濟的調控能力,實現“在發展中得到控制”。因此,加快推行社會分工不僅可以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還能促進國有企業的改革,對于中國經濟的長期增長大有裨益。
國有企業引導社會分工的優勢在于其有助于引導資源的有序流動。在社會分工中,存在無序和有序兩種資源流動方式。資源的無序流動源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社會分工,這種生產方式受需求的沖擊較大,對生產的增進有限。而資源的有序流動則源于人為誘導的社會分工,它有利于找出資本和生產方式的最匹配的組合,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使生產得以精益求精,從而產生更高于單純分割資本能夠產生的經濟增速。以上文中的生產函數為例,當我們以的比例將資本分割生產時,顯然當時得到的產出最大。資源的無序和有序流動影響的正是的取值。以前的社會分工幾乎都是無序的,等于二分之一的概率幾乎為零,并不能實現產出的最大化。而如果現在我們能夠利用好國有企業對資源的控制力,主動引導社會分工,推動資源的有序流動,理論上可以使向二分之一無限趨近,從而以最有效率的生產結構推動經濟的快速增長。因此筆者認為,我們應當對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充滿信心,只要利用好社會分工這一增長源泉,完全可以令產能過剩、國企控制力過強這些表面上的問題深化為經濟增長的源動力。
最后,從更深層次的角度來看,社會分工與其它增長源泉之間亦存在相互促進的作用。在過去的生產方式中,由于資本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生產,所采用的技術或者人力資本并不一定符合異質資本的不同特性,因此投入的人力資本和采用的技術只能是在一個折中的水平上,并不能準確地匹配所有資本。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按照資本的不同特質進行分割,分別進行生產,就可以為各部分資本匹配到更加適合的技術和人力資本,這相當于對生產函數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因而能產生更高的經濟增長率。更高速的經濟增長意味著更多的資本積累,更優秀的人力資本和更高的技術水平,從而有利于資本的進一步細分。因此,社會分工可以實現經濟增長四大源泉之間的良性循環,推動經濟增長率不斷提高。
“社會分工”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之一,也是幫助我國開展供給側改革,走出產能過剩困境的重要手段之一。相比于資本、勞動和技術進步,“社會分工”的優勢在于它利用的是存量經濟,通過對生產過程和資本的細分和組合,形成更有效率的生產結構;而且一旦找到了資本和生產方式的組合,在短期和長期內都可以增加產出,提高經濟增長速度。因此,當前供給側改革的一個思路應該是利用國企對經濟資源控制力強的優勢,找出一種合適的方式引導社會分工,消化過剩產能,促進資源的有序流動,使得不同特性的資本與最適合的生產方式相匹配,用這種精細化的生產結構為經濟帶來更高的增長速度。
[[1]]其中y表示人均產出,k表示人均資本存量。
[[2]]楊小凱用超邊際分析方法得到的最優解是角點解。
(趙曉軍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博士)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責任編輯:李思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