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聯(lián)合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推出2015年兩會報道特別策劃:《兩會專家談》。北大經濟學院院長孫祁祥等幾十位學者發(fā)文探討新常態(tài)下中國經濟的轉型之路,發(fā)聲國企改革、互聯(lián)網金融等改革議題。
自從美國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總裁埃里安于2010年賦予了“新常態(tài)”(New Normal)這個原本就有的英文詞匯以新的含義之后,他可能完全沒有想到,從世界到中國,該詞匯使用頻率之高、使用范圍之廣,是其他詞匯完全不可企及的。
不過,雖然詞匯相同,但各方在使用時所認定的內涵還是有差異的。維基百科對此的定義是:之前較為反常的狀況現(xiàn)在變得正常和普遍,它特別指2008年的金融危機以及2008-2012年的全球經濟衰退背景下的經濟金融狀況。隨后,西方主流媒體如ABC、BBC、紐約時報等多用來形容危機之后經濟恢復的緩慢而痛苦的過程。而中國對“新常態(tài)”的基本解釋是:經濟增速從高速增長期向中高速平穩(wěn)增長期過渡。最全面、權威的官方解釋應當是習近平主席出席2014年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發(fā)表主旨演講時提到的三個方面,第一,經濟增長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第二,經濟結構不斷優(yōu)化升級,第三產業(yè)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xiāng)區(qū)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發(fā)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第三,經濟發(fā)展的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chuàng)新驅動。
在我看來,討論中國經濟的新常態(tài)、新機遇或者新挑戰(zhàn),必須加深對包括經濟、社會、政治等因素在內的整個國內外大環(huán)境,特別是對各類風險的描述、度量和認識,這樣才能加強對這些風險的防范和管理。
“五化社會”的風險特性
我把當今國際社會的特點概括為“五化”社會,即“全球化社會”、“信息化社會”、“金融化社會”、 “老齡化社會”和“風險化社會”。在經濟全球化越來越深入的背景下,以“大智移云”(大數據、智能化移動互聯(lián)網和云計算)為特征的信息科學技術的廣泛運用對許多行業(yè)和領域均在產生重大的、甚至顛覆性的影響;人口老齡化、高齡化在不可避免地改變著資源、人口與勞動生產率關系的同時,對競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負面影響是確定無疑的;金融經濟、虛擬經濟以不可阻擋的趨勢發(fā)展,其高流動性、高風險性、高投機性和不穩(wěn)定性的特性對整個宏觀經濟具有典型的“雙刃劍”作用。上述特性使得我們今天生活的時代呈現(xiàn)出高度復雜、廣泛的聯(lián)系,經濟、政治、社會等各種因素交織在一起,使原本就客觀存在的許多風險呈現(xiàn)出傳遞范圍廣、蔓延速度快的特征,由此使得任何一隅的問題都可能會很快地演變?yōu)槿中浴⑸踔寥蛐缘膯栴},這一切無疑都會對中國經濟的增長結構的調整、經濟發(fā)展的驅動方式產生深刻、長遠的影響。
當今社會呈現(xiàn)出來的一個現(xiàn)象是:不確定因素似乎越來越多,風險也越來越大。曾有人將21世紀的特點用英文字母來概括稱作3C。即變革、競爭和危機(Change、 Competition 和Crisis),世界經濟論壇全球風險2012年項目(Global Risks 2012)年通過對全球469位專家的調查,將世界范圍內未來10年將要面臨的最大的50種風險分為“環(huán)境風險、社會風險、地緣政治風險、經濟風險和技術風險”等五大類。 2013年再次訪問了1000位專家,讓他們對50種風險中最可能增大的5種風險進行排序,排序的結果是:嚴重的收入不平等、長期性財政失衡、溫室氣體排放的上升、水資源短缺以及人口老齡化的不當管理等。而在風險沒有得到有效防范和控制的前提下,就會引發(fā)或者演變?yōu)楦鼮閲乐氐膯栴},即爆發(fā)危機。
根據我們的一個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近些年來危機呈現(xiàn)出來以下四個重要特征:
第一,危機發(fā)生的頻率越來越高。從經濟危機來看,有研究表明,在四百多年的近現(xiàn)代經濟發(fā)展史上,有記錄的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危機在17世紀只有一次,即郁金香泡沫;18世紀一次,即南海泡沫;19世紀有3次;20世紀7次。進入21世紀以來,已經發(fā)生了“次貸危機”和“歐債危機”兩大危機。從自然環(huán)境危機來看,根據國際著名的再保險機構瑞士再的統(tǒng)計,近40年來,巨災中的自然災害(其標準為保險損失為4460萬美元或經濟損失總額達到8920萬美元)的發(fā)生頻率1970年為32次,1990年首次超過了100次,2011年達到175次。
第二,危機蔓延速度越來越快,涉及的主體越來越多。近些年來的一系列重大社會危機,均不同程度表現(xiàn)出了類似經濟危機突破國界、實時傳播、高速擴散的特征。例如2011年的美國“占領華爾街”運動在紐約爆發(fā)之后一個月,就迅速發(fā)展成為82個國家中超過950個城市參與的重大社會事件。從我國來看,由中國社科院發(fā)布的《中國社會形勢的分析與預測》報告提供的數據顯示,“群體性事件”由1993年的8709起增長到了2009年的11萬起,參與人數也由2000年的163萬多人,增加到2009年的572萬多人。
第三,危機的交互影響越來越深,特別是環(huán)境和自然危機,它將通過影響自然資源的分布進而對地緣政治格局產生影響,對經濟和社會產生沖擊。由環(huán)境或資源危機而爆發(fā)沖突甚至戰(zhàn)爭的事件在歷史上曾多次發(fā)生。
最后,危機所造成的損失金額越來越大。隨著全球經濟的發(fā)展,社會財富的增加,單一風險標的的價值也在不斷增加,從而每起危機所造成的損失金額也在逐漸增大。如2011年巨災損失高達3700億美元,創(chuàng)下了有史以來最高的經濟損失記錄。
把脈中國社會的風險源
風險是客觀存在的,談“新常態(tài)”更不能忽視對風險的認識、防范和管理。幾年前我曾經談到,要重視對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存在威脅的六大風險源,并呼呼建立宏觀綜合風險管理體系、確保經濟與社會的動態(tài)均衡與協(xié)調發(fā)展。這六大風險源包括:高度復雜、聯(lián)系廣泛且脆弱的金融體系;具有潛在威脅的“三農”問題;惡化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協(xié)調的發(fā)展和失衡的結構;不健全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腐敗和商業(yè)賄賂的蔓延。上述主要風險涉及到經濟、金融、自然、社會、政治等各個方面。由于社會是一個大系統(tǒng),來自這個系統(tǒng)內的不同載體所產生的風險是可能相互傳遞、廣泛蔓延,而不僅僅只是局限于某個領域。比如,懸殊的收入差距問題看似一個分配問題,但如果放任不管,將會演變?yōu)橹卮蟮纳鐣䥺栴}。生態(tài)惡化看似自然環(huán)境問題,但會在極大地威脅人民生命財產的同時,嚴重影響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由社會保障制度和醫(yī)療保險制度的不完善所產生的風險會極大地降低人們對未來的穩(wěn)定性預期,由此影響人們當前的消費,進而阻礙由消費所拉動的長期經濟增長。腐敗不僅僅只是一個降低政府在民眾中的公信力的問題,所造成的也絕不僅僅只是動輒幾千萬、甚至上億的經濟損失,而是從根本上摧毀了市場公平競爭的環(huán)境,扼殺了人們創(chuàng)新的意愿,而后者正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在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中國和世界的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的情況下,國際社會的風險也會通過商品、資本、貨幣的流動而采取跨國、跨境、跨業(yè)的方式傳入我國。這就要求我們在識別、防范、管理風險時一定要有全球化的視角。
十八大之后,中國社會發(fā)生了許多新變化,依法治國、依憲治國已成社會共識;包括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tài)文明建設在內的“五位一體”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總體布局在逐步推開;國資國企改革、財稅體制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涉外經濟體制改革等正在穩(wěn)步推進。盡管今年前三季中國經濟增速回落至7.4%,但根據IMF[微博]的測算,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為27.8%,超過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
經過這幾年的改革,特別是加大反腐力度并加速進行制度性規(guī)范,在上述六大風險中,有的風險具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不容否認,中國在發(fā)展過程中面臨的挑戰(zhàn)和風險仍然非常巨大。
警惕“舊常態(tài)”轉向“新常態(tài)”時的風險
習近平在闡述新常態(tài)時提醒人們,“新常態(tài)也伴隨著新矛盾和新問題,一些潛在風險漸漸浮出水面”。僅從經濟領域來看,龐大的地方債務、商業(yè)銀行不良貸款率的上升、背離經濟發(fā)展的股市、扭曲的房地產市場、嚴重過剩的產能、制造業(yè)空心化的傾向、國企增長動力不足、民企發(fā)展面臨各種掣肘等問題,仍然是威脅中國經濟發(fā)展的風險源。
而從“舊常態(tài)”轉向“新常態(tài)”,以下三個方面的風險更是值得引起我們特別重視。
第一, “思維定勢”的風險。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到企業(yè),都已經習慣了過去三十多年那種高速增長、“GDP”至上的思維定勢。思維定勢是有慣性的,不是說轉就能馬上轉的。比如說,在美國馬路上開車,哪怕是過十字路口,只要是你的“路權”(如綠燈),你就盡管在規(guī)定的時速下行使,而不必因為擔心突然從哪里冒出一輛自行車、電動車甚至板車或者行人而放慢速度。但如果你帶著這種“思維定勢”到中國馬路上開車,必然出現(xiàn)大量事故。新常態(tài)需要新思維,而新思維的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然而,如果思維不轉變,就會產生摩擦、導致新的風險的產生。
第二, “‘兩策’博弈”加劇的風險。在從“舊常態(tài)”轉向“新常態(tài)”的過程中,許多老問題、舊矛盾并不可能隨之立馬消失,而新的方法、措施可能無法及時跟上,在這種情況下,就很有可能出現(xiàn)“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兩策”博弈之風險,果真如此,好的政策也會產生抵消或者扭曲效應。過去的三十多年,即便是在所謂的“舊常態(tài)”下,也不是說發(fā)展戰(zhàn)略、發(fā)展環(huán)境和約束條件等是一成不變的,否則不可能有所謂“與時俱進”的說法。然而,較長一個時期以來,有關發(fā)展方式轉變的緊迫性、經濟結構調整升級的必要性、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重要性等問題雖然一直是中央文件、政府規(guī)劃、經濟學家和實際部門熱議的問題,但問題常提常新,卻幾乎沒有改觀,此現(xiàn)象本身就很值得人們深思。此次中國進入“新常態(tài)”,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務更加艱巨,各種利益集團之間的博弈沖突將更加劇烈,在轉方式調結構的過程中,原本就存在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博弈問題將更加凸顯和加劇,人們的思維、手段、方法等是否都能進入“新常態(tài)”,減少甚至消除由“兩策”博弈所造成的風險,無疑是我們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
第三,“歪曲改革”的風險。改革已進入深水區(qū),這無疑會遇到許多新的問題,在這方面,我們要特別警惕一種傾向:那就是將“新常態(tài)“當做一個筐,什么都往里面裝。比如說貫徹中央的“八項規(guī)定”,卻把職工應有的一些福利待遇也借機取消,表面上看好像是在執(zhí)行中央的規(guī)定,維護中央的權威,但實際上卻是通過塞“私貨”來干擾或者歪曲“新常態(tài)”的真實涵義,讓人民群眾對中央推進改革的意圖和最終目的產生疑慮。更值得警惕的是,某些對深化改革本來就有抵觸、甚至反對的人和有的既得利益集團,借“新常態(tài)”下出現(xiàn)的一些新問題和新矛盾,有意曲解改革,平添改革的障礙,拖延改革的步伐。比如,在“新常態(tài)”之下,經濟增長速度從高速向中高速轉換會有一個“換擋期”,經濟結構調整會有一個“陣痛期”,前期經濟刺激政策會有一個“消化期”,“三期”疊加難免在一定程度上遭遇困難和挑戰(zhàn),但這是發(fā)展中的問題,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經階段,如果這一“新常態(tài)”被反對深化改革的人或集團利用歪曲,則改革將面臨失敗的風險。
總而言之,在中國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fā)展時期之后,我們必須對原有的風險和新產生的風險有足夠的、清醒的認識,認真做好風險應對的準備。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順利完成轉換增長速度、升級和優(yōu)化經濟結構、塑造新的增長動力的艱巨任務。
改革的成功需要獲得廣大民眾的支持,需要匯集廣大民眾的智慧,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經濟學科,作為在百余年的發(fā)展歷程中為中國經濟的發(fā)展和改革做出過重大貢獻的學術機構,北大[微博]經濟學院的學子們更當“躍馬橫戈”,獻計獻策。在2014年“兩會”召開之時,我院推出了“兩會”專家筆談,引起學界和社會的熱烈反響。2015年“兩會”召開在即,我院繼續(xù)推出“‘兩會’專家筆談”,通過這種方式,各個領域的學者來共同探討中國經濟改革與發(fā)展中的焦點、熱點與難點問題,為國家經濟發(fā)展與制度創(chuàng)新提供智力支持,發(fā)揮北大經濟學院作為國家智庫的重要作用。
作者:孫祁祥 北大經濟學院院長、教授、博導
天下,了然于胸;尺度,可更深入。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新浪財經官方微信(微信號sinacaijing)。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