虧損的收費公路模式需要改變
本報評論員 歐陽覓劍
統計顯示,2013年全國收費公路車輛通行費總收入為3652億元,而支出總額為4313億元,虧損661億元。2011年以來,全國收費公路已經是連續3年虧損了,而且一年比一年多。連年虧損說明,收費公路模式的可持續性出了問題。
全國收費公路虧損,是由兩方面原因導致的。原因之一是收入增長比支出增長慢,這反映了建設的速度快于交通量的增長,或者說供給的增長快于需求。高速公路是收費公路的主要組成部分,近年建設速度很快,自2010年以來,每年新增里程都在1萬公里上下,而之前10年只是每年5000公里上下。建設速度快,債務增長就快,從2010年到2013年,高速公路債務余額由19136億元增加到31286億元,增長63.5%。相應地,支出增長也非常快,全國收費公路2013年的支出較2010年增長了52.6%,而收入僅增長了27.7%。2010年時收費公路是盈利的,但由于收支增長的不平衡,隨后幾年都是虧損。這種狀況表明,全國高速公路已經相對過剩了(同時還有一些高速公路經常性地擁堵)。
原因之二是利息支出和管理支出太多。償還債務利息的支出大于償還債務本金的支出,分別為1707億元和1440億元;運營管理支出大于養護經費支出,分別為457億元和390億元。我們可以將償還本金和養護經費看作是收費公路的固有成本,而償還利息和管理費用看作是附屬成本,后者因公路建設及運營的方式不同而不同,前者則不因方式變化而變化。也就是說,附屬成本并不是必要的。非必要的成本高于必要的成本,收費公路當然難免虧損。
這兩方面的原因,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收費公路模式導致的。首先,收費模式直接導致了管理費用高。要收費,必須有收費人員和管理人員,以及辦公設施和公司實體。由此又產生了稅費支出(2013年為214億元)。如果沒有管理費用和稅費支出,2013年收費公路并不虧損。
其次,收費模式是造成高速公路相對過剩的重要原因。要想富,先修路,公路建設承擔著引領地區經濟發展的重任,地方政府當然愿意多修路,但在收費公路模式下,修路的主要成本卻并不由他們承擔,這就產生了外部性,地方政府推動公路建設的成本和收益并不對等。收費公路模式的理論基礎是“用路者付費”,但外部性使這個理論不能成立。外部性使供給的增長快于需求,即使需求和資金都不支持修那么多路,地方也會通過借債把路先修起來。這些年,收費公路的發展主要靠借債,債務性資金投入已占累計建設投資總額的69%。于是,全國收費公路車輛通行費收入中,用于償還債務本息的比例從2010年的60.62%上升到2013年的86.2%。
第三,如此重的負債又導致還債期拉長,利息支出增加,超過償還本金的支出。進一步的后果是在收費期限滿之后,債務還沒有還完,于是地方政府延長收費期限,引得民怨沸騰。
由此可見,收費公路模式的弊端很多,應該逐步改變。這些年,收費的一級公路、二級公路越來越少,而免費的高速公路越來越多(2013年已達4000公里,而2010年時只有幾百公里),這可以作為改變收費公路模式的探索。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