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周末特約評論員 董彥嶺
9月11日,在國務院新聞辦的反壟斷專題吹風會上,國家發改委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局長許昆林通報了河北遭“反壟斷調查”事件。據介紹,國家發改委接到韓國大使館的舉報:河北對本地客運企業制定了優惠政策,過橋過路費對折,只收半價,但其他省份跨省運輸的企業則無權享受這一優惠。一個在天津的中韓合資企業就未能享受到該優惠待遇。
國家發改委認為,河北省交通廳、物價局、財政廳的這一做法,涉嫌歧視性規定,并已向河北省政府發出執法建議函,責令三部門改正錯誤。這是我國反壟斷法實施6年來,壟斷調查首次涉及行政機關。目前三部門已向河北省政府上報整改方案,恢復本地車輛和外地車輛同等收費價格。
這一事件引發各界對行政壟斷的關注。所謂行政壟斷,是指政府及所屬部門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侵害市場公平競爭秩序的行為,具體包括制定含有排除、限制競爭內容;采取專門針對外地商品或服務的行政許可,限制外地商品或服務進入本地市場。行政壟斷有地區壟斷、部門壟斷及行政強制行為三種形式。
近期的反壟斷調查主要針對企業部門,針對“經濟壟斷”。但實際上,行政壟斷因為利用了行政強制力,涉及領域更廣,因此,形成的危害比經濟壟斷影響更廣泛、更持久。行政壟斷的最大弊端在于:行政部門通過設立進入壁壘和實行歧視性政策,造成市場的部門和地區分割,導致行業競爭不充分、各地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阻礙了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
行政壟斷還會阻礙公平競爭秩序的形成,限制競爭對手進入特定行業和地區從事經營活動,損害了經濟效率和機會均等,違背公平競爭的市場原則。與此同時,行政壟斷形成了權力尋租機會,容易滋生腐敗。
行政壟斷的存在和普遍化,必然導致企業不將精力放在技術創新和優化管理上,而是尋求行政庇護和傾斜性政策,使行政壟斷成為滋生權錢交易的溫床。因此,行政壟斷最終的結果是排除或歧視有競爭力的生產和經營者,限制了消費者的選擇范圍,并最終導致商品和服務價格高企、質量下降,侵害了消費者利益。
形成行政壟斷的原因有很多。一是政企分離不夠徹底,行業管理部門與本行業的大企業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如銀行、郵政、電信等行業,相應的部門很自然地期望通過行政壟斷保護這些企業的利益。而現有的財稅體制造成了地區利益的強化,本地企業經營狀況直接影響到地區財政收入,導致二者利益捆綁。
由于相關法律對政府及部門行政壟斷行為約束不力,對將政府作為規制主體心存顧慮。行政壟斷的強烈激勵和軟性約束共同導致了這一行為的普遍化。為此,反對行政壟斷就要實現政企徹底分開、形成與開放市場相容的財稅體制、形成地區間互補的產業結構以及完善且細化的法規,然而這些都是復雜的系統工程,絕非短期可以明顯改觀。
雖然跟行政權力有關的經濟領域,涉嫌行政壟斷者不少,但因為各種壓力和阻力,鮮見對涉嫌行政壟斷的部門作出過處理。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多次強調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破除行政壁壘,建立全國統一、公平競爭的市場,以擴大分工利益并擴大內需,這就要求深入持久地開展反行政壟斷。
本次發改委向河北省發出反壟斷執法建議函,具有積極意義,釋放了嚴查行政壟斷的信號。盡管破除行政壟斷的道路曲折漫長、任務復雜艱巨,但既然中央已經指明了建立公平競爭的全國性市場體系的目標,那么破除行政壟斷的工作總歸要啟動,而且,早啟動比晚啟動要好。希望本次事件能成為向行政壟斷開戰的號角。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