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網訊】1月20日,國家統計局2014年1月20日期公布的數據顯示,初步核算,2013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56884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7%。其中,一季度增長7.7%,二季度增長7.5%,三季度增長7.8%,四季度增長7.7%。四季度經濟增速相比三季度同比回落0.1個百分點,環比則回落0.4個百分點(四季度GDP環比增長1.8%)。交行分析認為四季度GDP增速相比三季度略有回落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由于上年四季度GDP基數較高,二是投資增速相比三季度明顯回調。
交行預計2014年全球經濟復蘇的態勢仍將持續,而國內改革將全面推進。預計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的動力相比上年不會有明顯波動,經濟增速將維持在合理的區間。
具體看,由于世界經濟形勢有所好轉,2014年中國出口增速可能略好于上年,房地產和基礎設施投資增速放緩,制造業和服務業投資增速回升,預計2014年固定資產投資仍將保持較快增長,在消費剛性和“調結構、促內需”的政策推動下,消費將保持穩中有升的態勢。
但2014年在整體經濟仍將保持中高速增長的同時,中國宏觀經濟運行面臨的四大不確定性:
首先,外部經濟環境仍面臨較多不確定性。如美國QE退出在2014年是大概率事件,雖然市場對此已經有所預期,但由于持續多年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退出,必然會對全球金融市場造成短期的沖擊,未來全球資金流動也將面臨較多不確定性;同時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速放緩趨勢并未明顯好轉,近期世界銀行[微博]發布報告,將2014年俄羅斯經濟增速預期從原先的3.1%下調至2.2%。而且雖然世界銀行對2014年全球經濟增速的預期高于2013年,但其增速仍可能低于此前的2011年,這意味著世界經濟仍未能完全擺脫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仍面臨較為不確定的外部經濟環境。
其次,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失衡問題仍有可能釋放負面效應。2013年多增的社會融資規模中大部分流入房地產及地方融資平臺,這不但造成中國經濟結構的進一步失衡,也對實體經濟其他領域的資金獲得形成“擠出效應”。特別是由于對這兩個領域的宏觀調控政策一有收緊,國內投資增速就可能受影響,進而影響中國短期經濟增速。結構性失衡已經在某種程度上“綁架”了中國經濟,使經濟結構調整步伐艱難。
再次,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仍然嚴重。從國際通行的反映產能過剩狀況的指標——產能利用率來看,IMF在最新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12年第四條款磋商工作人員報告》中估算,目前我國的產能利用率已經跌至60%,遠低于公認的80%合意區間,從國內分行業的差能過剩情況看,目前鋼鐵、有色金屬、非金屬、橡膠等親周期性行業,產能過剩成本遠大于生產過剩成本,所以目前這些強周期的資源品行業普遍出現了生產過剩、庫存堆積,供求關系惡化的風險。此外,除了煤炭采選業和飲料、紡織服裝等消費性行業,其他行業的產能利用率也均普遍低于80%,存在產能過剩現象。尤其是有色金屬行業和食品行業的產能過剩現象也較為嚴重。
最后,經濟潛在增長率下行壓力仍存。從我國潛在經濟增長的變動趨勢看,隨著中國人均GDP進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我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也面臨持續下降的趨勢,這也是近幾年我國GDP增速放緩的深層次原因。在沒有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來彌補潛在增長率下降的趨勢之前,我國經濟增速趨勢性放緩的壓力仍存。這也是2013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認為“經濟運行存在下行壓力”的主要原因。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并提出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交行預計市場化改革將從資源配置、技術進步、內外聯動、人力資本積累四個方面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在大力改革且成功情景下,雖然資本和勞動力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所下降,但由于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高,未來十年左右我國潛在增速仍可達到約7.6%的水平。(編輯:唐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