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1月11日消息,今日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石軍在第五屆中國經濟前瞻論壇上表示,部分政府官員和專家對進城務工人員“兩頭占”的現象不滿,認為應該將進城務工人員的土地收上去,石軍稱只要在基層工作過的人就會知道,現在最應該的不是收地,而是改革。
現象: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
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土地改革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城鎮化轉型的大背景下也使得各方利益主體對土地改革,尤其是農村土地改革充滿期待。
國研中心主任李偉稱,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是我們國家近幾年來城鎮化的突出特征。2012年我國城市建成面積達到了4.36萬平方公里,在2002年到2012年,年均增長1959平方公里,增長5.8%,比同期城市人口年均增長快了2.2個百分點。
李偉稱,過去城市規劃對法規的尊重不夠,城市建設與城市規劃兩張皮。“一任領導一種規劃,大拆大建大手筆的城市規劃。”李偉說,“往往以前的市長發展南區,后面市長發展北區,各選一點,根據沒有規劃的存在。”
同時,工業用地批劃過于隨意。“真正的社會保障性住房用地很緊,而工業用地一批幾百畝,甚至上千畝,你像富士康,他的老板就說在其他國家發展不可能,一個廠1500畝的土地。工業用地的問題現在是普遍值得重視的問題。”
李偉還指出我國城市管理法律不健全、體制不完備、管理不科學、工作不精細,這導致了交通擁堵、污染加重、貧困人口聚集等城市病的產生,潛藏安全風險,青島爆燃事故就與城市規劃和城市管理落后于經濟發展有關。“煤氣、下水道、自來水、燃氣、電線、光纜等等,都分在好多部門管理,沒一個人能拿出完整的東西。”
李偉認為,我國城鎮化道路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的發展經驗,但更需要依據國情、國力和發展階段不斷探索、總結發展,我國的戶籍管理和土地管理制度與西方大多數國家不同,這兩個基本國情決定中國的城鎮化過程不能完全照搬照學西方國家。
出路:賦予農民對承包地擁有更多權能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土地改革和城鎮化兩大熱點被市場熱炒。不過,在1月10日召開的全國國土資源工作會議上,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強調,土地改革要堅決按中央的統一部署推進,不搞大轟大嗡、急于求成,切實做到謀定而后動。
姜大明指出,土地改革要堅持守住底線、試點先行的改革原則。守住底線就是不論怎么改,不能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糧食產量改下去了,不能把農民利益損害了。
石軍今日也表示:“現在有些人對農民進城打工兩頭占有意見,這邊打工賺工資,那邊還有土地,認為應該把進城務工農民的土地收回來,我認為這不是可行辦法,絕不能這么簡單從事,我干過縣一級,也干過市一級,干過縣一級的有深刻體會,那是要捅大簍子的。”
石軍認為,城城鄉一體化最應該辦的不是收地,而是改革。當前最迫切的任務是,在堅持和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前提下,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以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允許農民以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
石軍稱,從目前來看,我們應當按照習總書記三中全會最后的講話當中說的“凡是于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據,需要修改法律的可以先修改法律,當務之急需要修改的法律主要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城市房屋拆遷條例》和《土地管理法》。
“《戶口登記條例》是1958年出臺的,改革開放以來,雖然做了較大的調整,采取了一些調整的措施,但仍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原有戶籍制度,大家每個人都清楚,對城市的住戶是按照城市拆遷條件,對農村的居民是按照《土地管理法》來確定補償方式的。這兩種不同的城鄉補助方式,導致了城市居民和農民土地收益的天壤之別,極不公平,極不合理。”石軍說。(淑靜 發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