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顧鑫 實習記者 趙靜揚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20日發布四季度“朗潤預測”,預計四季度GDP增長7.5%,CPI同比上漲3.1%。專家認為,實現全年經濟增長目標沒有懸念,但通脹水平的上升需引起重視。從長期看,中國經濟增速還將繼續下行。為了應對內需不足出現的產能過剩,建議加大對外投資,以投資帶動對外貿易。政府需簡化對外投資行政審批,并為企業“走出去”提供金融支持。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宋國青表示,因為二季度經濟增速下滑,三季度宏觀調控的總基調在一定程度上是強調保下限。
關注通脹壓力
專家認為,三季度出現的經濟增速回升主要是由于保底政策的實施拉動了內需,特別是基礎設施投資。
宋國青表示,目前來看,宏觀調控政策正在轉變為更加中性或中性略緊。財政資金的使用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繼續發力的可能性不大。四季度總需求環比增速可能略有回落。由于去年四季度基數較高,總需求同比增速也會有一定幅度的回落。
對于物價水平的上升,他認為,如果CPI漲幅持續高于3%,可能引發政策收緊。如果過一段時間后,豬肉價格出現回落,則政策收緊的壓力又會減小。目前來看,貸款利率并不嫌高,存貸款利差增大主要是存款利率偏低。
推動對外投資
展望下個一階段的經濟走勢,專家認為,經濟增速還將進一步下滑,在這一過程中,產能過剩等問題在短期內可能難以解決,過剩產能的關停涉及就業、銀行壞賬,會是一個持續時間較長的過程。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表示,相對于龐大的產能,我國內需嚴重不足,而進一步開拓發達國家市場的空間不大,需要拓展新興市場。與發達國家相比,中亞、非洲等新興市場存在信用、公共服務體系不健全、商業渠道不暢通等問題,目前開發仍不充分。
他建議,在挖掘新興市場潛在購買力的同時,可考慮在當地建立工業園、電網等工業設施,通過對外投資擴大新興市場對國內產品的需求。為此,政府需簡化審批程序,由主導市場行為轉變為服務市場,簡化企業的“走出去”程序。
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全球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張斌表示,我國工業品占GDP比重自2007年經濟危機后持續下降,說明經濟活動向工業部門的傾斜逐步減少,服務業占比上升。由于服務業的市場化程度低于工業部門,勞動力、資本等難以充分利用,這是造成GDP增速放緩的因素之一。為此,應加大市場化改革力度,提升要素產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