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帆
“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這一不算新的政策以國務院意見的形式甫一面世即引來各方關注與議論。
雖然在中秋節假期期間民政部門還特意做出很官方的政策解釋,“政府不會推卸基本養老責任”,“‘以房養老’是市場化運作的一種高端化服務,是自愿的、自主選擇的行為”,但是廣大民眾對于以房養老仍然表現冷漠。《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進行的一項127815人參與的調查發現,93.4%的受訪者認為“以房養老”不能代替政府養老,85.0%的受訪者選擇把房子留給子女,僅8.8%的被受訪者選擇把房子抵押給金融機構。
顯然,除了傳統觀念的約束、自有房屋數量的限制、房屋最終產權歸屬的質疑,這一政策的高調推出更引來了民眾對養老金缺口這一數據的擴大化猜想。更前進一步試想,在房價久經調控仍然兀自飛舞的時候,誰愿意把房子讓渡出來而錯失財產升值的機會呢?
可面對人口紅利的逐漸釋放和消失,或許父輩們還能享受我們這一代繳存的養老金,那我們這一代呢?我們這一代的老年生活該如何安置?
或許出于職業的原因,同仁們提出“以股票養老”的設想。既然“以房養老”在海外已有成功的經驗,不妨也來看一個海外股票投資成功的例子吧:美國一位投資者斥資9.43萬美元購買股票,經過34年暴賺550多倍,效仿此例是否可以解決養老問題呢?
相關報道稱,這名“長情股東”Stewart Horejsi,本身是富三代,他在1980年接手家族經營生意時,因對手打算在其地盤內擴張,而感到生意將因競爭加劇而難賺錢。于是他當時決定聽從朋友建議,購入名聲未響的巴菲特掌管的投資旗艦巴郡。他首先以每股265美元購入巴郡A股40股,其后1個多月內,再分別以295美元及330美元,增持60股及200股,總共斥資9.43萬美元,折合約73萬港元。該報道還算了一筆賬,若按上周五巴郡A股收市價17.5萬美元計算,該投資者持股34年足足升值逾550倍。另據悉,該投資者現在直接持有4300股巴郡A股,市值已升至7.53億美元。再加上他名下有3只基金均持有巴郡A股的基金,受惠巴郡股價向上,身家已達11億美元。
回過頭來看,這其中還是有幾點疑慮:其一,“長情”是否都能得到高回報?這恐怕還要看選擇的股票了,萬一選中的重組股沒能實現鳳凰涅槃,反而摘牌退市,“長情”只剩了苦情;回望A股那綿長的K線圖,在信息不怎么對稱的市場,總讓人覺得“長情”還不如一夜情了。其二,國內股票市場的巴郡在哪里?Stewart Horejsi信奉巴菲特的價值投資法,他表示,當巴郡股價與資產凈值打八折時就是吸納的好時機,這一方法值得效仿,但是基于追漲殺跌的心理,一般投資者會認為股價八折之后還有六折,甚至五折,而且這其中的相關信息真實可靠是前提。曾經領銜價值投資的中石油,貴州茅臺,如今已然傷痕累累,讓投資者不堪回首。
可能,筆者過于悲觀了,但是,對于我們若干年后的養命錢,謹慎點兒總不為過。所以,“以房養老”在目前階段看還缺少一點現實基礎,而靠股票養老,恐怕也還需要時間,讓各項制度更規范、市場建設更完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