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9月24日電 (記者 龐無忌)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高培勇24日在京表示,中國地方債的最大風險并非體現在規模上,而是地方政府的量入為出的意識和償債意識不足,解決風險的關鍵在于改變“打醬油財政”和“管孩子”思維。
高培勇在當日出席由中國新聞社主辦的“大勢·大事·大市——中國經濟形勢分析”上做出上述研判。
中國的地方政府債務一直是國內外高度關注的焦點。早在2011年,審計署就曾首次組織對地方政府性債務進行全面審計。審計發現,截至2010年底,除54個縣級政府沒有政府性債務外,中國省、市、縣三級地方政府性債務余額共計10.7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
2012年至2013年審計署又組織對36個地方政府本級2011年以來政府性債務變化情況進行了“抽查”。審計發現,經過兩年時間,上述地方政府債務余額增長了12.94%。
從最新情況來看,審計署6月曾發布公告稱,截至2012年底,包括上海、天津、重慶、廣東等36個地方政府債務余額達3.85萬億元。
高培勇認為,關于政府債務和個人債務最大不同是,政府性債務屬于“可以永遠不還的債務”,可以通過借新債還舊債。因此,即便是中國地方政府債務規模很大,但考慮到中國政府的實力和信用的程度,只要地方不借新債,就完全能夠應付當前的債務。當前“更大問題是地方政府借債時不考慮如何償還。”
在高培勇看來,這樣情形出現的根源在于地方辦多少事中央給多少錢的“打醬油財政”上。“在中央政府眼里,地方政府是需要管住的孩子。”但一旦大人監管松懈,孩子就可能會犯錯誤,難抑舉債投資的沖動。
他指出,“只有孩子長大了,對自己負責,那么地方政府就會有量入為出的考慮”。也就是說,如果地方財政體系能夠得到健全,使其擁有健全地處理自身收支的條件。那么,地方政府債務最大的風險才真正可以控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