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4月15日電(記者 李云路 岳瑞芳 張祎)GDP、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均較去年同期回落并低于市場普遍預期;PPI加速走低,PMI仍在51以下,用電量增速持續放緩……一季度和3月份宏觀經濟數據表明,中國經濟正處于“弱復蘇”狀態,亟待通過改革啟動增長動力幫助經濟“爬坡過坎”。
此間接受采訪的經濟學者指出,中國首季經濟增速屬于“低位開局”,短期內將呈現“弱復蘇”的反復震蕩態勢。
平穩開局、處于“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日在新一屆政府首次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負責人座談會上,對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形勢做出如上研判。
“必須依靠深化改革增強發展后勁”“要從根本上講還得靠改革,通過改革固本培元、增強經濟發展的元氣”……座談會上,李克強一再強調“改革”。
專家學者普遍認為,新一屆政府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方面的決心將再一次釋放出“改革紅利”,進而開啟中國經濟新一輪的增長周期。但如何度過目前的“爬坡階段”,應結合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以及長短期目標找準“著力點”。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建議,短期內依然要著力于“穩增長”的目標。通過加快推進城鎮化充分發掘內需潛力;通過實施總量減稅拉動總需求和總供給;通過合理運用財政政策和價格型貨幣政策工具,預防宏觀經濟出現大幅波動。
長期內,則要完成“三大轉變”來降低“增長依賴”:加快行政體制改革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將政府職能從“做大蛋糕”轉變為“分好蛋糕”和“做綠色蛋糕”;推進社會改革,將單純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轉變為“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并重”;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將“人治”轉變為“法治”。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宏觀分析師唐建偉認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長期動力應從原來粗放型的依賴投資、出口驅動,轉向未來的依靠全要素生產率驅動,而這種轉變必須依賴改革。
他建議,要逐步放開要素價格、放松民間資本進入的限制、激發民間投資的活力,“這是重啟中國經濟新增長周期的關鍵”。
對于今后一個時期的中國經濟走勢,專家普遍認為,中國經濟將保持穩定較快增長的有利條件頗多。快速發展的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等,都將釋放出巨大的投資和市場潛力;中西部地區的后發優勢比較明顯;中國居民消費結構正處在由生存型消費向發展型、享受型消費的過渡階段等等。
一季度數據中的一些亮點也增強了學者對于未來中國經濟的信心。譬如出口同比增長18.4%,明顯快于去年全年的7.9%和去年一季度的7.6%;GDP增長中有4.3個百分點由“最終消費”貢獻等。
專家認為,未來國際環境將相對平穩,出口增速將維持升勢。而“最終消費”的貢獻率體現了內需中間投資和消費貢獻的比例正在發生積極變化。
在備受關注的實體經濟部分,專家預計隨著企業信心回穩、盈利改善,工業企業將陸續進入主動補庫存階段,這將帶動社會生產需求回復性升溫、穩固中長期投資行為,最終拉動經濟增長。
“中國的基本面沒有發生根本改變,因此決策層要容忍目前較低速度的增長,不要出臺更多的刺激政策,而要在轉型升級和制度改革等長效機制上投入更多考量。”巴克萊銀行經濟學家常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