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李曉丹 2013年中國經濟的關鍵詞可能是復蘇、復雜。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在11月24日舉行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上表示,“2013年將是中國經濟持續復蘇,重返經濟擴張的過渡階段, GDP增速將呈現逐季回升的態勢,全年實際增速達到9.3%,但依靠內生性的復蘇也有反復性和脆弱性。”
劉元春預測,“2012年中國GDP增速將達到8.0%,比2011年回落1.3個百分點,2013年中國經濟將重返9時代,增速達到9.3%,CPI出現反彈,達到4.1%。”
劉元春還指出,與以往復蘇不一樣的是,2012-2013年是在本輪宏觀經濟不對稱的“W”調整進程中重返復蘇的。中國宏觀經濟在短期為“V”型,但中期卻呈現為“W”型,中國宏觀經濟在2010雖然沒有“二次探底”的可能,但內在矛盾累積的作用下,在2011-2012年依然存在較強的中期下行力量。這也是正是我們剛剛經歷的本輪經濟下滑。
劉元春對2013年經濟走勢的描述是“次高速增長期”。“2013年將延續2012年第四季度復蘇的勢頭,隨著換屆效應的持續發酵、房地產困局的破解、外部環境的輕度改善、金融困局的緩和以及中期力量的釋放,中國宏觀經濟將超越‘新常態’,步入‘次高速增長期’。”劉元春說。
對于復蘇的動力,劉元春認為,“本輪復蘇的動力源泉并不來源于出口與房地產的反彈,而來源于消費和基礎建設投資;不來源于東部的復蘇,而來源于中西部高速經濟增長的持續;不來源于傳統的大規模刺激政策,而依賴于宏觀經濟政策的‘預調’和‘微調’。”
因此,在經濟重返復蘇的同時,中國經濟的結構和傳遞機制發生了一些列變化。這些結構變化不同于以往政府主導下的結構調整,它不僅內生于世界經濟結構的大調整,同時也內生于中國資源稟賦的拐點性變化,建立在市場內生調整的基礎之上。“本輪復蘇可能意味著中國經濟開始踏上一條內生的、穩定的、以市場導向性為基礎的‘新結構轉換期’。當然,這種‘新結構’依然具有一定的反復性和脆弱性。”劉元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