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
為期7天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昨日在北京閉幕。這次大會決定將科學發展觀確立為黨的行動指南,并將生態文明建設和“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寫入黨章。這些思想理論成果和十八大報告提出的“美麗中國”概念一起,共同勾勒出未來中國發展的新藍圖。
十八大召開之際,正值世界經濟陰霾密布之時。美國經濟復蘇乏力,日本經濟持續衰退,歐盟深陷債務危機的泥潭中難以自拔,惟有新興經濟體的表現成為世界經濟版圖中的亮點,其中,中國的經濟增長尤為搶眼。盡管受世界經濟整體不景氣和國內經濟轉型戰略影響,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放眼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國經濟仍處在領跑的位置。
如果將時間的觀察期拉長,可以看到,從黨的十六大迄今近10年間,中國經濟的增長軌跡可圈可點。2003年至2011年,中國經濟年均實際增長10.7%,遠高于同期世界經濟3.9%的年均增速,經濟總量相繼超越德國、日本,僅次于美國;2002年至2011年,中國經濟占世界的比重從4.4%提升到10%左右。與此同時,中國成為全球最大外匯儲備國和第二大債權國、全球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并被冠以“世界工廠”的頭銜。
這10年成就的取得,與1978年以來中國改革開放所激發的活力息息相關,它本身也是34年來中國改革開放成就篇一個重要章節。對內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市場經濟,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鼓勵競爭、鼓勵創新,倡導企業家精神,穩步推進依法治國;對外大膽汲取歐美等國先進文明成果,積極融入全球化潮流,正是這兩者并舉的改革開放,創造了中國經濟持續高增長30多年的奇跡。而對發軔于1978年的改革開放所釋放的全部正能量,各界有識之士稱之為“改革紅利”,從中,我們深切地感受到思想解放的魔力和制度創新的偉力。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警惕不足之處。毋庸諱言,隨著固有的改革紅利逐漸衰減,在過去10年間,環境惡化加劇,貧富差距擴大,權力尋租抬頭,商業誠信滑坡,權貴資本主義勢力膨脹,形形色色的反市場化的力量興風作浪。這些問題的出現,讓人們對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景產生了擔憂,也使得一些憂患之士發出了“中國將向何處去”的追問。于是,把脈中國發展問題、探討如何重聚改革共識的思潮近年來開始興起,到今天更是聲勢壯大。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黨的十八大召開。作為執政黨,中共的全國代表大會所探討的重大問題不僅是本黨的生存發展大計,更攸關中華民族的復興偉業。
因此,對于近期召開的黨的十八大,公眾不僅關心黨章的修改,黨的領導班子的更迭,也關心黨在治國方略上的調整。如果用一個關鍵詞來概括公眾對于此次黨代會的期待,那就是:改革。
應該承認,中國的經濟發展到今天,的確遭遇到若干天花板。制度瓶頸、環境資源約束等現實因素,以及“中等收入陷阱”和“轉型陷阱”等潛在變量,成為中國經濟持續發展必須跨越的障礙。對此,有識之士不憚發出“盛世危言”,黨的決策層對此亦有積極回應。因此,鄧小平在20年前的名言“不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條”,近年來被黨的高層領導在公開場合屢次重申。
從十八大報告全文中有86次提及“改革”,到會議最終決定將“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寫入黨章,可見黨對深化改革的迫切性有深刻的認識。說到底,當前中國經濟和政治生活中所出現的一些問題,都是改革不徹底所致,其治本之道除進一步推進改革之外別無他途。
在以前黨的重大會議上,談到中國未來發展時,經常使用“崛起”、“富強”、“復興”等詞匯,而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美麗中國”這一概念,令人耳目一新。“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決策層對于科學發展觀的新闡釋,是執政理念的重大革新,其貫徹落實必將對中國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何謂“美麗中國”?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理解,就是秀美的山川,就是溫馨的家園,就是放心的餐桌,就是體面的生活,就是公平的機會,就是和諧的人際關系——不僅是在鄰里之間、同事之間、朋友之間,也是在路人之間、顧客商家之間和官民之間。欲達致此境界,法治、科學、民主和人權,是我們務必仰仗的法寶,而這四者,必須通過深化改革開放去獲得。
惟有改革,才能消除懈怠;惟有改革,才能形成合力;惟有改革,才能再創制度紅利。而萬眾期待的美麗中國,惟有在新一輪的改革紅利中誕生。黨的十八大已經吹響了號角,讓我們以改革者的名義重新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