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應該擔心全球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的生產前景了
安德魯-斯皮德
日均進口600萬桶原油、年進口量高達3億噸的中國,是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石油進口國。2001至2011年間,中國石油凈進口增加到原來的四倍,石油對外依存度增加一倍,從32%上升至64%。有鑒于此,中國政府高度關注石油安全也就可以理解了。
天然氣進口的激增同樣值得關注。中國從2006年開始進口天然氣,但天然氣對外依存度也已經上升至年消費量的25%。國內天然氣產量迅速增加,自2005年以來已經增加一倍,但在政府大力推進能源多元化、提高清潔能源消費比例的背景下,依然無法滿足國內需求。與石油行業一樣,中國天然氣產業也在逐漸融入國際市場。
由于對進口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依賴程度日漸提高,中國完全有理由擔心全球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的生產前景。與之對應,中國、印度和東南亞國家這些新興的石油凈進口國,也在令其他能源進口國擔憂。因為亞洲國家能源需求的不斷增長,使得國際能源市場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
除了快速增長的需求之外,決定未來5至15年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能源安全局勢的另外一個主要因素,就是石油和天然氣生產環節投資的規模和質量。
新的勘探和開采技術,帶來了全新的能源機遇。更高質量的地震學成像技術和深水鉆探技術,為巴西近海鹽下油和天然氣田的開采打下了基礎。在美國,掌握創新技術的公司將過去150年發展完善的水壓鉆探技術與化學研究成果相結合,利用水平鉆探方法和最新的油氣井建造技術,開采出大量的頁巖氣資源。而在油砂和頁巖油的開采方面,業界也已經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提高技術水平。
盡管利用新技術,可以開采新型石油和天然氣儲備,但并非毫無代價。整個勘探、建設和開采過程所需的成本,在過去十年來一直呈上升趨勢。即便是在中東和北美這些蘊藏著全球大部分油氣儲量的地區,項目開發成本也已經上升了三倍之多。成本上升的原因,包括新技術相關成本較高,開采區地形地貌復雜,油價較高時承包商要價水漲船高,以及風險溢價因素的影響。此外,有些項目的超大規模和測試條件要求,也大大推高了成本支出。
社會和居民群體對此類技術帶來的機遇與風險做出的反應千差萬別,國與國之間立場不同,有些國家內部意見也不盡一致。在美國,得克薩斯和賓斯法尼亞州積極支持頁巖氣的開采,而其他諸如馬薩諸塞之類的州,則禁止此類項目。在歐洲,波蘭正在積極尋找頁巖氣資源,英國則采取了謹慎態度。
最后,長期以來的政治和合約開采權穩定問題,近年來又開始頻頻出現,主要由于兩方面原因:首先,能源價格的上漲,導致資源民族主義死灰復燃,因而促使部分國家政府單方面提出修訂合約條件。其次,“阿拉伯春天”運動,也給中東和北非地區帶來了全新形式的政治不穩定因素。
由于上述原因,再加上波及全世界大多數地區的金融危機,當今世界石油和天然氣生產環節的投資水平,存在著諸多不確定因素。這些不確定性將會影響到中國,同時也會波及其他能源進口國。由于中國的進口量大,又在不斷增加,所以中國所受的影響,可能也是最為突出的。無論是中國與主要油氣出口國的外交關系,還是國有石油公司的海外投資,都無法在油價出現反常波動,或供應來源受到影響時為中國提供可靠的保障。增長中的石油儲備,可以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但除非中國政府與國際能源機構建立合作機制,有效管理這些儲備,否則,政府決策過程的不透明,只會加劇國際市場的動蕩,并帶來更大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