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清華大學教授魏杰
張子健
今年上半年的經濟數據并不樂觀,全國GDP增速7.8%,二季度增速7.6%。GDP增速連續六個季度放緩。GDP增速不但創下13個季度新低,更是3年多來GDP首次跌破8%。經濟下行已成定居,未來趨勢如何發展,如何化解深層次危機,值得探討。為此,本報專訪著名經濟學家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魏杰教授,解析當前危局困惑。
《中國經營報》:中國經濟減速信號頻頻發出,你認為其成因是什么呢?未來趨勢會如何?
魏杰:下行原因的是多方面的,更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第一,深層次原因包括經濟體制問題,增長方式問題,經濟結構問題。實際上,多年積累的弊病,使得經濟下滑成為必然,過去幾年經濟沒有下行的原因是央行貨幣投放的持續,然而,一旦收縮貨幣危機必然會顯現。
第二,直接原因是目前拉動經濟增長的三個因素,出口、投資和消費都存在問題。
首先是出口,國內出口70%集中在美國和歐盟,目前,美國因為其對失業率的高度重視,必然會對中國反傾銷,而歐債危機促使各國實行緊縮政策,緊縮必然收縮進口需求。
其次是三大核心投資包括基礎設施投資,房地產投資,制造業投資都遇到了不同的問題;A設施投資已經淡化,現在已經不可能像前些年那樣大規模投資。同時,房地產投資因為調控,地產商對未來趨勢悲觀,今年1~5月份增收下降了13個百分點。制造業投資主體基本上是民營企業,但是現在民營企業也遇到了問題。
而當前中國人的三大核心消費:房子、汽車、家電也都在隨之下降。房地產因為調控,交易量已經下來;汽車因為交通和環境壓力,一線城市已經開始調整;家電因為2009年、2010年家電下鄉政策,農村市場開發殆盡,所以最近出現節能補貼政策失效,家電消費逐漸下滑。
第三是地方政府的原因,地方政府是拉動增長的重要力量,但地方稅收基本是吃飯財政,其收入主要是一“賣”,二“借”,即賣地和借地方債,但現在兩者都不樂觀。工業和住宅用地現在賣不動,流拍比例達到60%多,2010年全國土地收入是3萬多億,2011年只有1萬多億。實際上,地方政府自去年6月份資金鏈就斷了,后來維持住主要是靠拖欠建筑商的資金,但是去年年底正常開工的項目只有三分之一左右,處于半停工和全停工狀態。
第四,民營經濟原因。民營經濟對中國經濟的貢獻達60%以上,目前面臨兩大問題,一是成本要素上升太快,所以要么漲價、要么減稅、要么技術創新,但是現在三個出路都不樂觀,于是出現民企大量半停產和全停產現象,進而導致資金鏈中斷,跑路頻頻出現;二是幾十年來以公有制為主的體系沒有改變,民營企業合法身份和政治前景不明,民營企業家移民的積極性已超過投資的積極性,導致民營經濟迅速回落。最近政府救市,拉攏民營企業參與投資,但是企業情緒不高。
第五,近年來,寬松的貨幣政策產生了諸多弊端,現在央行已經不敢大量投放貨幣,歐債危機已經警示借債不能太多,所謂積極的財政政策也不敢放松。于是,中央政府推動經濟增長的力量下降,綜合各方因素,下行趨勢成為必然。
《中國經營報》:目前,政府已將“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出臺了一系列財政及產業政策,此時出臺“穩增長”與“調結構”矛盾嗎?近來央行采取降息的救市政策,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股市與樓市,是否會加劇新一輪通脹的預期?
魏杰:要救中國經濟,宏觀調控刻不容緩。我的觀點是:第一,僅僅救市是反復政策,后果不敢設想。第二,中國經濟必須盡快深度調整,是唯一出路。
如果單純為了救市,又把深層次問題放下,問題更麻煩,所以我很擔心救市的效果;比如,央行降低利率,某種意義上就是救市。中國現在的債務問題不是很大,但是貨幣問題已經很嚴重,M2和GDP的比例已經是190%左右,美國才91%,相當可怕,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最后就是人民幣不值錢了,這種情況下大家都會恐慌,開始畏懼,所以沒人想調整結構,轉變增長方式,而是想救急。
如果簡單的采取救市,一救不了市,二后果不敢設想。因為政府已經沒有2008年救市的力量,即便是結構減稅,民企放開,家電下鄉,也于事無補,而且加劇問題變化,比如本來已經產能過剩,還鼓勵生產,最后速度拉上來,但是結構更加惡化。所以,單獨救市死路一條。
《中國經營報》:中國經濟已是積累多年的深層次問題,能從根本上提出一套切實有效的改革建議嗎?
魏杰:目前中國經濟的唯一出路就是深度改革。近年來,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政策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第一要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改革先抓兩個重點,一是民營企業必須解決理論問題,即政治身份何屬?目前,民營經濟的理論定位還是“剝削經濟”性質,認為勞動創造價值,資本不創造價值,這樣不可能是平等地位;再者是法律問題,憲法規定實行公有經濟為主,多重經濟形式并存,但是民營經濟與公有制經濟不是并存,是誰為主的問題。評價經濟主體的指標:一是對經濟貢獻,二是對稅收的貢獻,三是對就業的貢獻,四是對技術創新的貢獻。四個指標皆是民營經濟最好,經濟貢獻63%,稅收貢獻61%,就業貢獻85%,技術創新專利申報數量第一。所以,民營經濟現在還是定性“并存”的部分,企業家怎么可能有積極性?提高積極性,不能是僅僅放開投資門檻,因為民企只能入股,不能控股,等于把錢給你,你來花我的錢,民企不會來。所以,要深化改革,震撼人心的改革才會有出路。
二是要放開審批,權利還給市場,激發企業的活力。政府就是社會公共管理的一個部門,企業是經濟建設的中心,他們不是誰領導誰的問題,是平等的問題,企業依法經營,政府依法行使權力,沒有觸犯法律,兩者之間沒有關系。
第二要轉變增長方式。過去具備成本優勢的中國經濟,現在進入高成本時代,要盡快轉向以技術增長為優勢的經濟模式,技術創新要受到全社會的重視,F在繼續靠大量要素投入,而不是要素效率的提高,所以只要要素減少投入經濟就下來,一旦再投入就會陷入通脹。問題是現在沒有人搞技術創新,國家知識產權保護不到位,對于創新的補貼和投入很少,創新者沒有動力,也沒有保障。
轉變我國目前的政府主導型經濟增長方式,是防止經濟增長速度下滑和停滯的根本舉措,在改革中拋棄政府主導型經濟增長方式,形成市場經濟為基礎的經濟增長方式。
第三要調整經濟結構。比如傳統制造業過剩,現代制造業短缺,所以不能再補貼傳統制造業,要在政策上扶持現代制造業,讓從事傳統制造業的人趕快退出來,進入現代制造業環節。如果不進行結構調整,經濟不可能再增長。
《中國經營報》:在經濟蕭條時期,需求和投資日益減少,消費日益乏力,作為企業應該怎么做?如何走出寒冬?
魏杰:企業家唯一的辦法,必須選擇競爭力更加突出的產業發展方向,千萬別跟著風潮走。過去,企業家們攏關系、拿項目,這種機制長久不了,不能長期依賴。自己要鉆研技術創新,要看到未來結構調整的走向。
當然,企業家也不能一味的發牢騷,牢騷解決不了問題,要積極謀求轉型發展,與時俱進,產業升級。中國現在是有困難,但經濟未來幾十年還是處在較快增長的階段,基本面尚好,人們勤勞致富的欲望還很強烈,絕大部分人還是抱有很高的希望,暫時還不會出現基本面的崩潰。
其實,根本問題出在政府給的信號非常不明確,人們的恐慌來自于信任危機,不清楚未來的政策走向。政府一會兒說要放開民企投資門檻,發展民營經濟,一會兒要力挺國有經濟,鼓勵央企并購。政策走向的信號搖擺不定,有些部門的言論明顯是為維護自己利益的辯護,所以民眾的困惑不是來自現實經濟問題上,而是政府傳遞的信息困惑。
因此說,中國經濟的下滑趨勢不必要過分擔憂,只要進行深層次改革,未來幾十年的增長不是問題。危機倒逼改革,但是改革沒有進展,就會走到崩潰邊緣,那樣就是全盤皆輸,重新洗牌,所以各個利益集團需要妥協,在妥協局面下,精英群體的選擇更加重要,F在,最害怕民粹主義卷著大家走,理性不是來自于民眾,而是精英群體,所以決策層戰略判斷一定要清晰。
相比較而言,西方經濟危機是技術性問題,制度下的操作問題;中國是制度性的框架問題,方向性問題;一旦歐美走出危機,我們還沒有改革到位,就會被拋在后面。中國如果不進行深層次改革,可能會出現貨幣危機和債務危機,所以要高度警惕。
中國經營報微博:http://weibo.com/chinabusinessjournal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