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和海關總署日前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進出口總值比去年同期增長7.3%;在進出口分類數據中,谷物、大豆和原油等大宗商品進口量呈現高增長。
今年一季度我國進口糧食(谷物及谷物粉)384萬噸,比上年同期猛增5倍,尤其是玉米進口增長明顯。盡管一個季度的貿易量并不代表一種趨勢的形成,但這種迅猛增長的勢頭值得警惕。
2011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邁上11000億斤新臺階,創造了建國以來首個糧食產量的“八連增”,為穩定物價、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然而在喜人的形勢面前,我們仍然不能有絲毫松懈。
2012年一季度我國進口大豆1333萬噸,比上年同期增長21.6%;食用植物油增長30%。而在過去的五年中,中國大豆市場已經被美國、巴西等國生產的“洋豆”占領,中國大豆消費量的80%依賴進口,中國豆農蒙受損失。過高的對外依存度讓中國喪失了大豆市場的定價主動權。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甚至流傳著 “中國考察團到交易所轉一圈,大豆期貨價格就可能漲停”的說法。
糧食生產素有“靠天吃飯”的特點。天氣變化,尤其是旱澇或低溫災害,成為投機資金炒作糧食期貨的素材,但是供求關系是基本決定因素。立足國內資源,實現糧食基本自給,始終是中國解決糧食供需問題的基本方針。中國并不排除利用國際資源作為必要補充,但這只起品種、豐歉調劑和區域平衡的作用。而大豆市場的貿易狀況表明,中國已經完全受制于人。
之所以強調糧食定價主動權,不僅因為我國是糧食消費大國,同時也因為我們有很多前車之鑒。在我國成為“世界工廠”的過程中,對鐵礦石、石油、銅和棉花等大宗商品的消費量也與日俱增,“中國需求”成為供應商和投機資金哄抬價格的主要支撐。以石油為例,2011年國際原油價格上漲,中國多支付了600億美元的進口費用。然而受美債和歐債危機影響,去年世界經濟復蘇緩慢,能源需求并沒有過快增長,供需基本平衡,原油價格大幅上漲主要是投機資金借助地緣政治因素進行炒作的結果。與此同時,由于石油消費對外依存度較高,中國被迫成為“接盤手”。
物價過快上漲是近兩年來困擾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焦點話題。其中,食品價格一直是整個物價上漲的主要推手。糧食“八連增”為我國穩定物價發揮了基礎作用。如果中國的一些主要糧食品種對外依存度上升,糧食定價主動權旁落,中國將面臨更為嚴峻的物價形勢。
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中國的能源和資源消耗量有望保持穩定甚至開始下降。但是,隨著飲食結構的改變,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的糧食消費不僅不會降低,反而可能繼續增加。
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大力發展高附加值工業和現代服務業,無疑是提升中國經濟競爭力的必要途徑。與此同時,農業的基礎地位不應被忽視;中國的糧食供應一直是緊平衡,糧食生產不應有絲毫放松。
要掌握糧食定價主動權,需要始終立足于糧食基本自給。人民網記者調查顯示,我國糧食生產和流通領域存在著耕地被城市化和工業化侵蝕、農村種糧勞動力大幅減少、外資企業跑馬圈地壟斷中國糧油市場等問題,這些都對我國的糧油供應和定價主動權構成威脅,成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不得不認真面對的挑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