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評論 > 2013年巴菲特午餐會 > 正文
朋友因受客戶之托,而與我討論客戶該當如何應付巴菲特午餐邀請。不料我們之間卻圍繞著中國是否該開征遺產稅而產生了爭論……
文︱塔夫
去年夏天的一個清晨,一個電話將我從睡夢中叫醒,朋友略顯焦急的聲音從電話中傳來,問他有什么事,卻又不肯在電話中細說,要求見面——也許是因為這個朋友在事業上正遇到一些麻煩——我曾聽說朋友的老板似乎對朋友不太滿意,于是我很干脆地答應了。
見面之后,才大致了解了事情的原委:朋友供職于一家公關公司,他的客戶收到了巴菲特的“慈善午餐”邀請,因此客戶昨天折騰了他一天,要求他今天下班之前必須給出回答“策略”。他跟同事搞了幾個方案,但都感覺沒把握,而這個客戶又是他們公司的大客戶,因此才想到找我來商量。
聽到這里,不免心里有些奇怪,一頓飯,雖說是跟巴菲特吃,價格也高得離譜,也沒必要搞得這么興師動眾吧——朋友估計是看出了我的疑惑,從身后一個大背包里拿出了一份厚厚的、裝訂精美的剪報冊,讓我翻看。
我打開一看,發現全部是關于巴菲特慈善午餐的報道,有中國的,有外國的,而且每頁剪報上都有一段內容摘要,看得出來朋友做得很用心。
從報道上看,媒體觀點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為巴菲特叫好的,而且有些上升到了道德層面,斥責一些已經表態不參加慈善晚宴的“中國富豪”缺少公益心,而且就報道數量上看,似乎這類觀點占據了上風。
而另一類觀點認為,參加與否不能代表一個人是否有公益心,更不能通過一個孤立的事件,就上升到道德高度上來討論。并且通過對美國及一些西方國家遺產稅的介紹,暗示一些富豪熱衷慈善不過是高明的避稅方法。
這下,我理解了朋友為什么這么重視這件事了——朋友的客戶顯然屬于富人階層:如果他愿意接受邀請,那么就不會找公關公司咨詢;而拒絕的話,那么怎么應對媒體的“道德”審判就成為一個問題。
“你認為客戶是否愿意接受邀請?”我先試探性地問道。
朋友呲著牙,像是很艱難地笑了笑,“我猜他要是愿意,那么就不會找公關公司了。”
由于猜中了朋友的心思,我不免有些得意,因此一股腦地將我早已想好的話全部說了出來:“那就簡單了。你可以分兩步來做這件事。首先我們可以通過對遺產稅的‘技術層面’分析來做輿論的鋪墊。
“‘技術層面’的分析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可以從稅制的整體框架著手。據我所知,美國的遺產稅占稅收的總比例并不是很大。在2009年,美國兩黨因為遺產稅吵架的時候,我曾看到過一個統計,大約是占總稅收的百分之一左右,相對于所得稅等大稅種,屬于小稅種。印象中,西方發達國家遺產稅所占比例大致相同,日本可能要高一些,但似乎沒超過3%。因此,我們可以通過這一點間接說它對社會財富再分配沒多大作用。
“‘技術層面’的第二部分,要抓住因遺產稅的稅率一般都相對較高,一些富人早有應對策略的話題。以美國為例,如果富人子女得到遺產時要交的所得稅,稅率在理論上能達到70%——我們強調這一點,就自然會讓人們對巴菲特熱衷慈善的動機發揮想象力。
“在此基礎上,我們再通過一些輔助性的資料,來驗證人們的聯想。例如有些美國人通過有將財產有條件地捐贈給醫院、福利基金會,比如在子女生前有權定期獲取高額利息,成為子女變相的高額年金。也有人利用銀行、保險公司提供的大學儲蓄或者其他儲蓄型保險計劃,為孩子成年提供學費或者其他費用——由于等到子女使用這筆錢的時候,子女往往是未成年人或者處于較低收入水平,因此他們即使要繳稅,其稅率也要低得多。
“如果預算充足,還可以再爆一些美國情況的猛料:事實上,美國國內對遺產稅也有不同的看法。就我知道的情況,美國曾在2001年和2010年兩度停征遺產稅,原因大致包括:稅制復雜導致征稅成本過高(在美國,曾有征稅成本高于稅額本身的情況發生),而且降低了誠實勤奮的美國人創造財富的積極性。在2010年底,遺產稅即將‘復活’的前夜,一些反對者甚至在美國媒體上撰文稱,國會正在‘激勵死亡’,并借助一些暮年富人的嘴說,‘甚至不知道應該自殺還是繼續生活’——因為死在2010年和死在2011年,子女面對的是有著天壤之別的遺產數字。
“雖然,支持遺產稅的人也并非都是窮人,巴菲特本人和一些富豪就曾于2001年上書美國國會,要求必須開征遺產稅,不過你的美國同行對此早有對策,他們利用民眾對遺產稅起征點意見不同,從而質疑他們的這一舉動的動機,效果很不錯。我就見過一幅漫畫,上面畫的是巴菲特戴著印有美國國旗圖案的帽子,嘴里說的是‘tax to us’,但故意把‘us’大寫或者以其他方式單獨處理,暗示巴菲特說的不是‘向我們(富豪)征稅’,而是‘向美國征稅’。因此這點只要借鑒點‘美國的斗爭經驗’,不算是什么大問題。
“如果第一步的宣傳鋪墊得好,那么你已經營造了這樣一個輿論氛圍:巴菲特午餐是遺產稅鬧的,而遺產稅作用不大,征收成本高——這樣你就可以開始第二步的正面回應了。你可以通過聲明,明確回應說不會去參加‘巴菲特午餐’,并列舉客戶之前做過的種種善舉,陳述參加午餐只是一種慈善行為,他不一定非要選擇這個形式。這樣一來,你的客戶形象就變成了一個無需遺產稅推動就熱衷慈善的好人,并且不是非要附驥巴菲特來證明這一點——沒準還有人認為他的拒絕是因為他有道德潔癖。”
這一大段話說完之后,我才意識到朋友似乎不但沒有因為我的高論而感到興奮,神情還有些冷漠,這不免讓我有些失落——于是我又加上了一句:“你是不是覺得這個想法還有什么紕漏?”
朋友看著我,似乎是在斟酌語句,好一會兒才回答道,“首先,你有點經驗主義了,本次巴菲特來中國舉辦午餐之前,還曾提出了一個捐出全部個人財產的‘裸捐’倡議。否則一頓午餐,雖說貴了些,客戶還不至于這么緊張。其次,也許我的觀點不重要,但目前輿論有點呈現一邊倒的態勢,這本身也許說明,當前社會對于財富集中的方式和集中的程度或速率有所不滿。”
“你瘋了么?難道你是要建議你的客戶去參加午餐?”聽到這里,我不禁有些失態,“那可是你的客戶,你的工資可都是客戶發的!”
朋友聽了,過了好一會兒才迎著我的目光,用有點戲謔的口吻說道:“不愧是前輩,我也覺得,要是我采用了你的想法并把它寫成方案,拿下客戶的可能性很大。不過,以我從事的服務行業的感受來說,目前富人確實掌握了更多的社會資源,例如今天他們就能調動你我,為他們掌握著更多的話語權出謀劃策。”
說到這里,他停頓了一下,才接著說道,“剛才你對遺產稅的剖析讓我小開了一下眼界——不過聽你說完之后,我倒覺得沒準遺產稅真的是一個好東西。就拿我來說,平時這個客戶對我們的預算壓縮得越來越厲害,而這個項目卻沒有太大的預算壓力;因為工作量較大,我還招了一個兼職的員工,等于創造了一個臨時性的工作崗位——這些算不算是社會財富的合理再分配的一種形式?”
我得承認,朋友的這段話讓我驚呆了,我努力平復了一下情緒,盡量以平緩的語調說道:“英語中有一個諺語:一個新的解決方案意味著新的問題。你別以為中國如果有了‘遺產稅’,就全是正面積極的影響,不會帶來新的負面問題。”
朋友笑了笑說,“我同意。不過那不過是‘問題’。相比能創造新的工作崗位,我覺得值。”
“這就是你老板不待見你的原因么?”現在想起來,我當時肯定有些失態了。
“也許是吧。”說著,朋友輕描淡寫地說了聲再見,就告別離開了,只留下我一個人呆坐了好久——真沒想到,朋友工作年頭不短了,還站在“是非”的立場上思考問題,簡直太書生氣了。
過了幾天,朋友給我發了一個信息,內容是:前幾天太忙,沒來得及匯報——客戶對我的方案沒興趣,看來輿論壓力是浮云,我還是相信制度。
我對此的回復是:你別搞錯了,所得稅都才開始改革,房產稅還在試點,別因為理想導致你還不上房貸。
朋友這次回復得很快:暫時看來還不會,也許是因為這波輿論壓力,我最近手頭上好幾個類似的案子——你看,遺產稅是個好東西吧,在美國開征都能在中國刺激就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