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報特約評論員 陳寧遠 (作者系財經觀察人士)
12月14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閉幕。會議精神高屋建瓴,內容宏大寬泛,是來年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
會議指出,無論國際、國內的經濟怎么復雜怎么多變,都必須“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把擴大內需的重點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發展服務業、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來”。這比2008年第一次提出以擴大內需轉變中國經濟發展結構的戰略構想,更為具體明晰,也更易貫徹落實。不妨將其看作之前擴大內需構想的升級版。
道理簡單。因為擴大內需,就是以更好更多的產品和服務,滿足國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用日常生活語言來說,就是老百姓可以在國內市場上買到更好更多的東西,也越來越有能力進行更多更好的消費。上升到經濟理論,可以總結為,中國的經濟增長和國內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應同步發生。
將如上理論與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相聯系,就能更好地理解這次會議所要達到的戰略目的。那就是:“擴大內需”不僅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前提,還將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這是具體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宏觀戰略的核心所在。
首先,從宏觀角度說,本次會議五大任務里第一任務就指出,“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統籌處理速度、結構、物價三者關系……”。這清楚指出了提高國民收入和滿足國民需求的關系:沒有平穩的經濟發展,就不會有國民收入的穩步提高;沒有合理的經濟發展速度和結構的關系,就不可能有平穩的經濟發展,也就不可能有合理的物價水平;而沒有合理的物價水平,物價波動劇烈,國民消費質量就不能得到保證,從而“擴大內需”作為戰略基點就會是無稽之談。
其次,從微觀層面說,內需作為經濟社會現象,終究是在市場消費過程中完成的。這個過程是復雜的,也是具體的;既是經濟運行的管理,也有制度環節建設,更有面對具體的情況應該怎么實踐的問題。本次會議所提出的第三和第四大任務,很好地為此微觀運行做了戰略性指導。
如第三大任務在強調“加快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經濟自主協調發展” 的宏觀角度后,提出了較為具體的工作意見,如“著力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合理增加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眾收入,拓寬和開發消費領域,促進居民文化、旅游、健身、養老、家政等服務消費”,“強化監管和服務,堅決打擊商業欺詐、制假售假行為,讓廣大群眾放心消費、安全消費”。
把提高居民收入和優化消費環境相提并論,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高度上是首次。實際工作中如何提高居民的收入,如何優化消費環境,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我們更多努力,但萬事都有起點。
依據會議第四大任務所明確的目標,對于這個起點正確的理解,當為改革目前的稅收制度。
會議第四大任務指出,要“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推進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和房產稅改革試點,合理調整消費稅范圍和稅率結構”,這都是針對“擴大內需”的具體改革稅制的要求。這不難理解,因為稅收是國家調節居民收入、刺激居民消費最重要的手段。
在同等情況下,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實際增長和稅收的下降有密切關系。比如營業稅改增值稅,就避免了重復征稅,而這兩項稅種都是流轉稅(在中國還是價內稅),其稅負最終的承擔者都是消費者,是居民在消費時要從可支配收入里額外支出的。消費稅的性質也基本如此。隨著居民消費能力和消費結構的變化,過去的很多稅種和稅率顯而易見是不合適的。
從居民可支配收入實際結構來看,上述稅收改革只是開端,還不是通過稅改提高居民收入、刺激居民消費的全部。因為居民收入是以可支配收入為真實收入的。一般而言居民總收入包括個人所得稅、公積金、養老基金、醫療基金、失業基金等,這些居民必須繳納的稅費支出,理論上說這只是居民的名義收入,卻是居民不可自由支配的剛性支出。要全面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這些稅種的改革也應在不遠的將來提到經濟工作的議事日程中。
1994年稅改以來,中國稅收增長速度遠超同期國民收入和經濟的增長,造成了國家高度分享了中國的經濟增長成果,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卻與經濟增長不相匹配的現實。這個事實若不能得以根本改善,“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也會是無稽之談。從這個角度理解,結構性稅改將是2012年中國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未來中國經濟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