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先國
摘要:今年是“十二五”規劃實施的開局之年,但宏觀經濟形勢撲朔迷離,令人糾結。從統計數據看,中國令全世界羨慕。從企業家和老百姓的心理感受看,又充滿擔心和憂慮。
嘉賓簡介:姚先國,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浙江省人才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工業經濟學會常務副理事長、中國勞動學會常務理事、浙江省政府咨詢委員會委員
今年是“十二五”規劃實施的開局之年,但宏觀經濟形勢撲朔迷離,令人糾結。從統計數據看,中國令全世界羨慕。從企業家和老百姓的心理感受看,又充滿擔心和憂慮。浙江溫州發生“高利貸案”,一些老板潛逃、甚至跳樓,凸現了宏觀調控背景下的金融困局:一方面是流動性過剩,物價上漲導致銀根緊縮;另一方面是資金荒導致企業經營困難、資金鏈斷裂。中國的問題到底是錢多了還是錢少了?金融體系與經濟體系如何匹配?金融改革應該如何深化?當前民營經濟的發展環境是改善了還是惡化了?民營企業如何整合資源、轉型發展?
減少改革的代價
今天的主題是金融改革與民營經濟發展。金融的運行跟整個宏觀經濟,特別是中國現在的經濟轉型發展息息相關。今年作為十二五開局之年,本來應該在轉型發展方面能夠邁開實質性步伐,但從現在的情況來看,無論是各級領導者,還是企業,似乎更多地被宏觀經濟運行中一些短期因素所困擾,顯得搖擺不定。比如說十二五確定以轉型為主題,但是今年國務院主要工作是以控制物價、穩定經濟作為首要目標。怎樣將短期應對各種困難與追求經濟轉型發展的長期目標有機銜接,這恐怕是需要我們認真研討的。
我來自浙江,先從熟悉的地方講起。溫州高利貸風波引起了國內外的關注。到底怎么一回事呢?溫州今年因為宏觀緊縮、資金緊張,導致了高利貸、地下金融特別活躍,有一些企業資金鏈斷裂,結果就出現了老板逃跑,甚至跳樓的現象。前不久我了解到,真實的情況是有288個老板跑掉,跳樓的有5個。資金短缺發生的面確實是比較廣的,浙江省今年1-7月份已經發生上百起非法吸收存款、擾亂金融秩序的案件,有一百多人被起訴。而且我們注意到,不光是溫州、浙江,全國也有很多這樣的案件,比較典型的像是河南、江蘇、福建、內蒙等都有發生。
因為非法集資案被判死刑的已經不止一個兩個了,這樣就引出另一個話題。我們的改革是在和平時期、是在黨和政府的統一領導下進行的,可是回顧一下,每一項改革都付出了血的代價。有官員對我說,因為增值稅發票而殺頭的全國至少幾十個了。我們搞一個改革要付出這么多人頭為代價,這到底怎么看呢?值還是不值、該還是不該?怎樣盡量減少改革過程中的社會成本和代價,獲得理想的結局,值得我們深思。
高利貸風波根源與流動性過剩
現在的形勢可以用“糾結”兩個字來形容。很多事相互矛盾,違背常理,讓人看不清、說不明,金融形勢也是這樣。中國到底是錢多了還是錢少了呢?高利貸風波是因為宏觀調控直接引起的,為什么銀根縮緊?就是因為流動性過剩,也就是社會上的錢太多。從宏觀上算賬,現在錢確實太多了,比如說我們的外匯儲備現在已經超過了3.4萬億美元,按照6.3的匯率,差不多20萬億的人民幣。這意味著什么呢?我們將東西生產出來,運到國外,低價銷售,將人家花花綠綠的美元拿回來,又不能直接花,因此要將這些錢存到人民銀行,換成人民幣。我們知道貨幣是虛擬經濟,生產是實體經濟,它們之間應該對應,20萬億的東西到了國外,讓他們消費了,而我們這里沒有對應的物質,這些年為什么炒什么就漲什么,這是基本的宏觀背景,有20萬億的閑錢在那里。
還有就是我們的存貸差,存款大于貸款,上半年全國存款是78萬多億,去年我們存款大于貸款13.6萬億,今年上半年是14.5萬億,加上外匯儲備的20萬億,有高達35萬億左右的閑置資金。全世界現在都認為中國最有錢,什么國家有困難,就先想到中國。2008年金融危機我們周邊很多國家都跑來中國求助。現在歐債危機,希臘、西班牙等等都來跟中國談,當然現在歐洲有一幫人就擔心要被中國收買、喪失他們的什么原則了,爭論很激烈,但是至少他們認為中國是有錢的。
中國的錢在哪里呢?應該說溫州人有錢吧,但是偏偏跳樓的、資金緊張、發生資金荒又是在溫州,中國宏觀上錢多了,但是微觀上錢緊,甚至搞出人命,問題出在哪里?現在我們的政策是基于錢多而制訂出來的,控制通脹、控制流動性過剩,這是我們宏觀調控的基調。從全社會算賬,C PI漲得快,抽緊銀根、加緊調控,理所當然。但是這樣一來,銀根抽緊了,實際效應是為淵驅魚,我們使用的調控辦法是從歐美學來的,但是我們經濟運行的現實、我們的微觀基礎、我們的國情跟歐美是兩回事。
為什么說是為淵驅魚呢?宏觀上計算流動性是過剩的,在我看來流動性分為三大塊,一塊是在金融體系,如銀行機構、證券機構等,這是主要部分,一塊是民間資金,90年代時有一個說法,體制外資金。如溫州民間資金估計最少有6千多億,最多的估計是超過1萬億,當然不是說現金在那里,但是這是民間資金,隨時可以動用。還有一塊就是外面涌進來的熱錢,現在經常莫名其妙發現外匯儲備和進出口順差、國際收支對不上賬,多出來,一多就是上百億、幾百億,這些熱錢看好人民幣升值,而且國內的利率比國外高。
這三塊共同組成流動性過剩,可是宏觀調控,抽緊銀根主要作用于體制內,這樣就出現問題了。三大塊資金中,應該說體制內的這一塊是最透明,用途也是最正的。盡管體制內資金運用也有一些問題,但是銀行改革之后,總體的經濟效益是越來越好,資金的管理也比過去規矩的多。可是恰恰這一塊錢猛抽,體制內的錢少了,利率就肯定要提高,這樣就帶動了社會上閑置資金轉化為高利貸。溫州現在這個現象特嚴重,因為資金緊張,銀行的資金有相當一部分也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流出去,轉化為高利貸資金。由于體制內的資金抽緊,將外面涌進來的熱錢,還有不在體制內的民間資金,大量轉化為高利貸了。
我在溫州調查發現高利貸確實比較盛行,嚴重影響了企業的正常經營,而且影響了普通老百姓的心態,都不想去做實業了,因為那個錢來得快。溫州人一直有兩個很好的傳統,首先是他們重實業;其次是講誠信,承諾就算數,借錢不還,到死心也不安。這是非常有利于市場經濟發展、非常有利于契約經濟的很好條件,不像有些地方的人,借了錢就沒有打算還你。
溫州人的鄉土觀念很重,聽到溫州話就很親熱,漂洋過海聽到溫州話,溫州人就會幫助你。溫州人相互之間借錢,幾十萬、幾百萬借條都不用打,在80年代就是如此。但如果你不講誠信,在圈子里無法混了,今后你就完了。這兩個傳統對溫州人勇于創業、敢于冒險的企業家精神起到了有效的支撐作用,使之得以開花結果。
但是這兩大傳統今天都遇到了極大沖擊,溫州市委書記說不要看到跑路的幾百個人,這是不得已,而且不符合溫州人的傳統。跳樓的溫州人是硬漢子、敢擔當,真正體現了溫州人的精神。當然這并不是鼓勵大家跳樓。現在都在勸跑路的溫州人回來,遇到的問題政府幫助解決,基調是你借了高利貸,本錢要還,利息可以減免。
金融改革滯后導致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低下
浙江表面來看企業利潤率還不錯,前三季度規模上工業利潤率21.2%,但是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只有5.73%。很多有一點實力的企業都去搞房地產,多樣化的投資,通過非主營業務來彌補利潤的不足,目前工業企業、生產性企業的形勢比較嚴峻。比較起來日子最好過的就是銀行了,2010年中國十大最能贏利公司有7個是銀行,今年上半年四大國有銀行利潤就有4000多億。
從全中國來算大賬,我們應該是很有錢、很舒服的,但是企業的日子又這么艱難,矛盾在哪里呢?我個人認為癥結就在金融體制。中國并不缺金融資源,缺的是有效配置金融資源的機制,這是我們面臨的矛盾。金融作為虛擬經濟,它跟實體經濟脫節的現象很多人都指出過,現在的矛盾沒有緩解,反而是在加劇。
根本矛盾是實體經濟的變革超前,而金融的改革滯后,兩大體系本來應該是匹配的,但是現在不匹配。我們現在的實體經濟,從所有制看多樣化了,國內國外、國有民營都有,大中小企業都有,創新、創業都很活躍,經濟體系是高度的多樣化、復雜化,但是金融體系仍然是單一化,仍然是政府的控制。過去我們說兩個80%,80%的資金在國有銀行里,國有銀行里的80%資金又是貸給國有部門。民營經濟長期得不到有效的金融支持。全國工商聯實際調查的情況,90%以上規模以下的中小企業以及95%的微小企業沒有與金融機構發生任何借貸關系,就在那里自己玩。我在溫州調查,當地一個很發達的縣級市,兩萬多家民營企業只有2千多家跟銀行有借貸關系,其他的企業都靠溫州自我相對封閉的信用體系,講溫州話的老鄉、熟人,發展出一套完備的地下金融網絡。
小型企業、微型企業不能得到有效的金融支持,只能依靠民間借貸。銀行借貸屬于間接融資,國家對間接融資控制得比較死,那么直接金融這一塊能不能放呢?現在直接金融控制也很死,直接融資比例很低。直接融資主要是股票和債券,現在新增貸款在宏觀調控的情況下它還是占到60%多,接近70%,正常情況下占到80%以上。浙江前年的間接融資占到92%,直接融資占8%,現在已經到12%左右。
金融改革的方向
面對這么一個情況,金融改革的方向何在?90年代關于金融改革就有兩種不同的思路,一種是產權改革優先,一個是市場改革優先。國有金融企業是產權不明晰,國家的錢大家不心疼,所以要改制。改制就是讓它上市,引入戰略投資者,變成現代公司。這是一種主張。第二種主張包括本人在內,認為應該是市場改革優先,現在我們的兩個市場不匹配,金融應該放。后來這些年是產權改革的思路占了上風,所以我們將國有銀行上市、改制,現在的銀行確實比過去有改進。但是你要解決問題,不能只靠產權改革,一定要放開市場準入。現在企業是微利、銀行是暴利,一放開的話,壟斷利潤自然而然就會攤薄,所以應該放松金融管制、推進金融改革,讓民間資本可以合法、通暢地進入金融服務領域,增加對小微企業資本需求的有效供給。這已經寫進了中央文件,新非公36條,放開金融行業,甚至軍工等重要行業,允許民間資本進入。文件這么寫,但是實際的管控非常之嚴,連辦一個村鎮銀行都要一個大銀行作為最大的股東。
比較成熟的金融體系,跟實體經濟都有良好的,而且是符合各自利益最大化要求的,內生的銜接體系。比如像德國三大銀行體系,一個是商業銀行體系,一個是城市里的國民銀行體系,一個是農村里的合作銀行體系,這三大體系各自定位很清楚。我們幾大銀行的實力最強,對中小企業沒有內在的積極性進行融資,現在我們是強行命令它成立中小企業服務部,他們在會上都講得很好,我們怎樣積極、認真、有效地為中小企業服務。本來中小企業應該是由當地小銀行支持,大銀行的定位本來是不需要做這件事,自然分工應該是這樣的結果。可是小銀行沒有辦法支持,錢都在大銀行那里,國家不得不讓大銀行支持。讓大銀行做這些事,本身就是錯位,應該放開管制。
金融機構應該多樣化、多元化,這樣就跟經濟體系對稱。直接融資渠道要拓寬,間接融資這一塊你覺得辦銀行太多了會有風險,那么直接融資放開也可以。有一句話,現在的銀行比廁所還多,但是這些銀行是分支機構,不是獨立的銀行,大銀行的審批制度嚴,給小企業、民營企業貸一點款,手續上還是很繁瑣的。現在溫州有些企業已經習慣了私人借貸,不愿意去找銀行,覺得手續太繁,時間上要救急也來不及。除了銀行體系的改革之外,直接融資渠道要拓寬。另外現在民間借貸活躍,與其地下搞,還不如公開化。前年開始我們浙大組織了團隊,到溫州地區進行調查,溫州一些縣市也很有積極性,我們寫了一個建議,認為整個金融體制改革是中央說了算,地方上沒有什么辦法,現在能夠做的就是把地下金融公開化,干脆搭一個平臺,搞民間投資服務中心或者是民間金融服務中心,政府不要太多管,讓他們借貸雙方自由交易。你搞一個場地,頂多登記一下,提供服務。當然了,利率還是要按照國家的政策,同時將公證、律師等中介機構放在那里。至少有兩個好處,第一了解信息。對地下金融活動,政府現在至少知道的比過去多了,慢慢有吸引力了,大家都會到這里來,也解決了供求信息問題。第二是解決權益保障問題,有苗頭可以早發現,而且相互借貸有隱患的問題,甚至是惡性、惡意的借款事件、集資事件,也可以早一點預防,至少是少出人命吧。同時作為當事人來說,也有好處,以前他要借貸只能在熟人的圈子里,現在就可以突破熟人限制,在交易平臺、交易中心找到更多的需求或者是供給。這是我們的建議,最近要付諸實踐了。臺灣過去地下金融很活躍,金融管制很嚴,后來放開,情況就好多了。
金融開放的風險
現在不敢放開市場準入,主要是擔心亂,擔心金融安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到2008年美國的次貸危機引發全世界的金融危機,這兩次危機中中國都是昂然挺立、安然渡過,我們靠的是什么呢?實際上靠的就是我們有一道防火墻,我的金融還是管制的,我的金融是壟斷的,我的人民幣不是自由兌換的,索羅斯的量子基金或者是巴菲特,想來整我們,沒門!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是“因禍得福”,金融改革滯后反而成了件“好事”。
但是我們千萬不能抱殘守缺,不能把缺點當寶貝,基于行政管制的金融安全成本非常昂貴,如前所述,是以犧牲金融配置效率為代價,難以持續,改革是大勢所趨。更可況,強化管制就沒有風險了嗎?溫州的實例表明,風險照樣存在,甚至跑路跳樓,人命關天。
擔心金融風險,可以理解,問題是到底風險在哪里?風險還是在于你的制度設計,管理規則、管理流程,還有管理的人力資本。全世界提供了這樣的例證,金融高度開放和金融高度安全是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的,這個例子就在德國。德國戰后在50年代也出現了經濟奇跡,跟中國一樣。二戰后至今,德國沒有發生過金融危機。這次金融危機沖擊這么大,歐洲搞成這樣,但是德國頂住了,率先復蘇。
歐債危機現在這么嚴重,德國還是中流砥柱,和法國兩個一起死扛著。德國的金融體系是非常開放的。德國兩大特點,首先就是德國央行是全世界獨立性最強的,德國央行獨立于政府,政府不能對央行發號施令,完全由央行自己決定。有兩次總理和央行行長發生矛盾,吵架,最后都是以總理失敗而告終。央行的貨幣政策一直是非常穩健,它就是四個字:“保衛馬克,”當然現在不是馬克,而是歐元了。同時德國的商業銀行也很有特點,辦銀行就像辦工廠一樣,愿意辦就可以辦,完全放開。而且銀行業務沒有限制,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混業經營,投資、儲蓄、保險等等。這么一個復雜的混業經營體系,能正常有效運轉,靠的是法律保障和有效監管,全球金融有兩個典型模式,一個是全能銀行體系,以德國為代表。還有就是專業銀行體系,以美國為代表,專業化分工。兩個銀行體系一直在競爭,現在看來是德國占了上風,美國搞成這個模樣了,現在美國人都去占領華爾街了。
當然,金融開放一定要以宏觀金融穩定為前提,德國也是因為宏觀金融穩定才能夠這樣去做。但至少是有這樣的成功案例,有這樣可供我們借鑒、研究的經驗,證明這不是不可能的,我們應該往這個方向努力,去創造條件。
民營經濟的轉型發展
民營經濟如何突圍,這是另外一個大課題,估計其他學者也講過。我結合金融來說說。民營企業到底應該如何轉型、如何創新、如何更加穩健地發展,實際上溫州案例也給我們提出了警示。一方面要改善宏觀環境,推進金融改革和政策創新,另一方面要提高民營經濟素質,提高轉型發展能力,煉好內功。對這些跑路的老板我們也做了分析,發現真正搞實業導致資金鏈斷裂的并不多,資金出現問題是多方面的因素。大部分都介入了高利貸借貸活動,要么是借了人家的高利貸,要么自己放高利貸。有1/3以上是過度盲目擴張。這兩三百家企業中,仔細分析還可以發現真正的小微企業并不多,小型企業、微型企業目前運行的各種指標都比較好。值得注意的反倒是中型企業,浙江是以中小企業為主,大企業只有230多家,按照新口徑,中型企業是4700多家,有20多萬家的小企業,另外還有大量的微型企業。這次出現問題,中型企業占的比例比較大。中型企業有了一定的資本積累,手里有錢了,膽子大了,心氣也大了,盲目投資。另外還有推波助瀾的,就是各地都在搞扶優扶強,銀行是嫌貧愛富,我們政府是好大嫌小,對小企業不放在眼里。我對扶優扶強政策一直都有批評,我們號召不要傍大款,但是地方政府往往都“傍大款”,來了大企業都特別歡迎,拼命給優惠政策,盲目擴張往往企業自己倒霉。
現在有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講到經濟形勢,幾乎沒有幾個人認為好的,普遍悲觀。天下大勢誰強誰弱,要搞清楚。現在美國金融危機之后,我們新興經濟體,以中國為首,是在崛起的過程,人家是怕我們,對我們圍堵,提出中國威脅論。但是我們居然搞得日子比人家還難過似的,比人家的心情還沮喪,愁眉苦臉,有這個必要嗎?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就是因為我們處于轉型陣痛期,舊的發展模式已經走不下去了,新的目標、新的道路還沒有明確,就像昆蟲化蝶那樣正在拼命掙扎,所以特別“糾結”。
當前的困難形勢中也孕育著結構調整的機遇。企業家要少些抱怨,多些思考,少一點焦躁,多一份冷靜,少一些彷徨,早一些決斷。民營經濟突圍的關鍵是要盡早作出轉型升級的產業定位、產品定位、競爭戰略定位,區域定位,做好人才與資本的對接,技術與金融的整合,從技術創新、管理創新中找出路,培育新的核心競爭力。政府則要在體制改革、基本公共服務、要素供給、競爭規制、市場秩序上作文章,為企業轉型發展創造條件,提供激勵,尤其要改善金融環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