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蕊 發自北京
從今年年初開始,央行已經6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至21.5%,達到歷史高位。近期,商業銀行承兌匯票、信用證和保函保證金存款三類保證金存款納入存款準備金的繳存范圍,粗略估算,如此將累計凍結約9000億資金,靜態看來相當于2次-3次上調存準率的效果,商業銀行流動性遭遇“秋寒”。
在資本約束和新的監管環境下,商業銀行應當如何應對和謀變,建行副行長朱小黃在與新浪財經獨家對話時給出的答案是“建設銀行資產結構要向‘資本占用少,風險權重低,經營效益好’的業務傾斜,零售業務特別是小企業業務將會是新的亮點。”
流動性將是商業銀行常規問題
新浪財經:您如何評價當前的貨幣政策環境?
朱小黃:中國經濟目前主要還是靠投資拉動,消費作用有限,出口依賴度仍很高達到48-50%,如此結構下,經濟越發展,外匯儲備越多,在強制結匯的制度下,外匯儲備越多占用的基礎貨幣越多。而外匯儲備多在國際貨幣上表現為升值壓力,熱錢會進來,對內基礎貨幣占用越多,國內貨幣越貶值。
雖然目前正在進行結構調整,但是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一個過程,這之中,外匯強制結匯制度要做大的調整。
一方面對外升值一方面對內貶值,貨幣政策就常會出現矛盾。通脹的情況下貨幣政策要緊縮,而緊縮的過程中又要防止現有經濟結構下的滯漲。在現行外匯結匯制度下,經濟越發展通脹越嚴重,所以緊縮大趨勢不可避免。
而只要現行經濟狀態沒有發生根本變化,流動性問題就是常規問題。
新浪財經:今年以來六次上調準備金率,并在最近擴大了存款準備金的繳存范圍,此舉被市場認為可以吸收9000億元資金,效果相當于3次準備金率上調,資金饑渴成為商業銀行和資金需方的共同狀態?
朱小黃:今年的貨幣政策一直在趨緊,在國際上,“存款準備金率到20%就已經是天花板了,但是目前我們的存款準備金率已經達到21.5%。
所以,年初建行確定的方針是抓存款,從市場競爭角度講抓存款就是需要做的事情。但信貸投放又不能少,原來的客戶的信貸規模在大框架下希望維持,同時經濟增長也還是需要投放,而且需求比較大。
實體經濟的運行所產生的需求仍在增長,這就與我們的調控方式產生不對稱的問題。比如說,把房地產信貸壓下來后影響了市場的供給,根本解決不了全社會供求的平衡,反而會推動價格上漲。從平衡供求的角度看,更重要的是加大保障房的供給。
不能簡單的把宏觀調控歸結為信貸調控,也不能簡單的把信貸調控歸結為對大銀行的調控,目前整個經濟和市場的多元化復雜化明顯,控制社會融資總量才能達到調控效果。信貸的控制、以及動態準備金率的計算方法等對大銀行是很嚴格的,但要注意過多地調控大銀行可能會損害實體經濟的運行。
建行可保證流動性寬裕
新浪財經:如此拉存款的壓力和競爭是不是必然成為商業銀行需要面對的?當前,為時點,銀行往往會在季末推高理財產品收益率,正面說這是利率市場化的表現,但一定意義上,其高息攬儲的風險也是存在的,您怎么看?
朱小黃:貨幣政策趨緊,在存款上的競爭就比較激烈,發行理財產品是競爭的重點。理財產品原則上是利率市場化的表現形式,其自由度較大。
目前,個別股份制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可以搞到7%、8%、9%甚至10%以上。但是大銀行不能這么做,否則可能再走回高息攬儲的老路。
目前存款管的很死,不允許月末、季末的時點波動,監管部門和貨幣政策部門追求的是長期穩定的政策,但是對商業銀行,市場是不斷變化的,沒有靈活的利率政策很麻煩。
到底利率市場化的進程如何推動,貨幣政策結構性調整如何進行需要討論。準備金率是調總量的,利率工具在調整結構上可以發揮更多作用,可以調的更細一點,利率調整要對市場更敏感一點,以更適合金融市場變化。
不過,即便當前流動性緊張是常態,商業銀行要算自己的賬,建設銀行的流動性還是寬裕的。目前存貸比62%,壓力不是很大,今年新增信貸規模預計在7000億左右,除了幾千億的存款增長之外,我們還擁有五千多億持有待售、變現能力較強的債券,目前形勢下,流動性是相當寬裕的。
已暫停基準利率以下放貸按揭
新浪財經:信貸壓縮會否對房地產按揭以及個人信貸消費產生影響?
朱小黃:不會。按揭貸款市場的需求越來越大,現在在信貸資源稍微受到約束的條件下,要通過市場模式調整需求,和供需關系,增加收入。所以現在基準利率以下的按揭貸款原則上不再辦理,因為收入不能覆蓋風險。
最近總行規定對所有貸款品種,各分行要主動向資本占用低,風險權重低和收益相對較大的地帶調整資產結構。
權利已經下放給分行,要求各分行對信貸存量也要自動向收益好和資本占用低的方向調整。
新浪財經:如何調整?
朱小黃:資本限制是有力的指揮棒。監管層給出的規定是,中長期貸款資本占用權重為100%,要向中短期轉,而小企業貸款是75%,其資本占用較低,按揭貸款是50%。
長期貸款定價邊際效益在下滑,定價也上不去。相比之下,風險權重也不一樣。零售性貸款風險比較分散,收益高,風險占用和資本占用相對合理,所以貸款結構從存量和增量都想如此調整。
首先在增量上進行調整,建行的小企業貸款每年增速平均在30%以上,但是其他一般公司類貸款增速僅7-8%。
其次在存量上,建行從下個月開始允許各分行對回收再貸根據自己的經營情況,從資本占用多的地方適度地拿出一部分轉移到短期貸款里面。
現有經濟環境下,商業銀行也在做適應性調整。
民間高息借貸對小企業是毒品
新浪財經:您提到要進行信貸結構會向小企業進行戰略轉移,但目前小企業的融資難度卻比以往更甚,您如何理解之中的銀行缺位和矛盾?
朱小黃: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是延續了幾十年的現象不是新現象,且是全球性現象。
不僅僅是信貸融資,其他方面也存在政策不配套、結構不對稱等問題。小企業問題上尤為突出。在融資難問題上各方一直把眼光盯在銀行上, 銀行雖然承擔著很大的責任,但銀行只是小企業融資渠道的一部分,政府為何不能減點稅?小企業的稅負要比大企業高,其利潤率只有5.7%,平均稅率則達到28%。
目前大量社會資金在商業銀行,小企業貸款受到一定限制的同時,稅費減免、IPO、發債等渠道也不通暢,就把其逼向了民間融資,利率高企不下,這樣的高利率就像“毒品”,只能飲鴆止渴。
民間借貸高利率是通脹的表現,不是利率市場化的正常表現,是管制政策和融資政策的畸形現象。
小企業流動速度雖快,但是也承受不了平均35%甚至有100%以上的利率,這對小企業生存不利。要解決這些問題,正常融資渠道,政府稅費和資本市場銀行信貸通道都需要調整。
不能夠盲目向小企業加大收費,增加小企業負擔。刺激經濟政策的取向應是“減輕稅負”。不能使小企業既“融資難”,又“融資貴”。而大銀行辦小企業業務,要有關心和支持小企業的情懷。
不能把小企業當搖錢樹
新浪財經:建行如何定位小企業融資的戰略角色的?
朱小黃:大銀行過去不屑于做小業務,這套隊伍做批發興趣大得很。目前, 監管環境和監管指標都在發生變化,引導商業銀行資產結構調整。銀行系統和客戶經理要彎下腰來真正關心小企業的業務發展和生存。
大銀行已經習慣與和大中型企業共生的生態環境,很難移情小企業。要他們真正關心中小企業還需要有個過程。
要從小企業業務中賺錢,就要關心其生存、要有與小企業共進退的情懷。國民經濟的基礎其實是小企業特別是微小企業,銀行對其貸款在風險控制方面,不能簡單一抵了之,而要按照大數定律確定合適的風險容忍度。
目前小企業貸款的整體收益比中長期貸款要好,但也不能把小企業當搖錢樹,他們的負擔很沉重,不能過度從小企業身上榨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