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評論 > 李克強公布中央支持香港六大措施 > 正文
人民幣有序、可控、透明回流,可增強人民幣持有動機,對內地金融體系亦不會沖擊很大,是促進人民幣國際化的有效途徑
【財新網】 (實習記者 蘇昕琪) 中央宣布多項措施幫助香港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教授宋敏認為,人民幣國際化重點在于其可兌換性、流動性和升值期望,實現人民幣有序、可控、透明回流,拓寬人民幣FDI渠道是促進其國際化的有效途徑。
宋敏認為,前一段人民幣業務發展較慢,主要因為放得不夠開,發行債券的機構還比較少;雖然貿易融資開放后,有一部分可用人民幣進行融資,但總體寬度仍不夠大;人民幣FDI還沒有開放,如果開放,一般企業通過債券或銀行貸款,讓錢回到內地,市場就會慢慢做起來。
此前有人提出不應讓人民幣太快回流,但宋敏認為,人民幣國際化是有一定過程的,只有來去自由才能讓人民幣在外有更多自由。如果出去了永遠不能回到大陸,流動性受到限制,持有人民幣的動機就不那么強。
又有觀點認為境外人民幣回流對大陸市場有風險,宋敏表示這種說法有點夸大。回流的人民幣相對內地貨幣供給只是九牛一毛,香港目前人民幣存款在5000億元,相對內地七八十萬億的M2根本不算什么。
宋敏稱,這一系列舉措表明,中央已意識到回流不是壞事,只要是有序和可控的、過程比較透明的回流,對內地金融體系不會沖擊很大。人民幣在境外的交易和用途比較小,如果有一個比較有利合理的渠道可以回去,對人民幣國際化的促進則相當快。
對香港來說,中央的一些措施“應該是一種提醒,也是一種鼓勵”。宋敏指出,現在上海、新加坡、倫敦都在爭做離岸人民幣業務,香港有其獨特的優勢,首先香港一國兩制下,可控性比較好;其二,作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又是國際港口,有地理地域優勢;三是業務范圍廣,除貿易轉口外,還有債券、融資、貸款等,經貿活動與大陸更加緊密。
但目前香港“池子里的水還不夠深”,要真正成為業務中心,就要讓更多企業,包括金融機構、政府機構能夠在香港發行不同債券,增加交易量。如果交易量和流動性足夠充分,市場就會起來。
宋敏總結到,人民幣國際化與內地金融改革息息相關,外有國際“游資”壓力,內有利率自由化牽涉的利益分配問題和相關阻力,人民幣實現完全可兌換需要時間,過程可能不如大家想象的那么快,香港可以盡力爭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