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CPI漲幅創37個月新高,我國通脹壓力仍然較大;美國主權信用評級遭下調、歐洲債務危機發酵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動蕩,歐美經濟可能二次衰退。這些因素再度考驗國內的貨幣政策。中國證券報認為,短期內,貨幣政策可能進入觀察期;在外圍市場波動有所緩和后,仍應立足國內經濟形勢,保持必要的調控力度。
當前,美國經濟增長持續疲弱,加上標準普爾摘下美國國債光環,經濟雙底衰退的幾率大為增加。歐洲經濟形勢同樣不容樂觀。國際金融市場大幅動蕩便是對此的集中反映。經濟金融面的動蕩將倒逼“有形之手”采取行動。美債評級遭到下調,增加了美聯儲繼續推出寬松政策的可能性。鑒于歐元區金融市場壓力重現,歐洲央行除維持利率在1.5%不變之外,已重啟債券購買計劃。
國際經濟金融新形勢將對我國經濟和宏觀政策走向產生影響。一方面,我國出口很難在歐美經濟增長放緩時獨善其身。歐美市場合計占我國出口份額的42%,如果全球市場表現持續欠佳,我國將會受到不利影響。若剔除出口價格指數,6月出口實際增長率已經下降到不足7%,顯著低于經濟增長率。
另一方面,當前困擾我國最大的問題——通脹,面臨的外部影響目前尚難定論。歐美經濟復蘇乏力,必然帶來對大宗商品需求的減弱。同時,若美元貶值,將推動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加大我國的輸入性通脹壓力,并加劇熱錢流入。但美元會否持續貶值還要打個問號。當前,全球避險資產對美元的青睞并未減弱。
從國內來看,7月通脹水平創37個月來新高,主要是受到食品價格大幅上漲的推動。控制通脹面臨的不利因素在于食品尤其是豬肉價格上漲短期內難以回落,勞動力價格長期上升、資源價格改革等長期性因素也將持續推高CPI。未來若內外經濟減速、大宗商品價格回落,將有利于CPI下行。
國際金融危機早已表明,當全球金融市場出現劇烈“共振”時,一國的貨幣政策難以走出“獨立行情”,需要各國加強宏觀政策溝通協調。短期內,我國貨幣政策或進入真空期。CPI創新高可能不會引發央行立即加息。而在銀行間資金面臨緊平衡、銀行信貸投放受到有效管束、8月公開市場到期資金量不大的情況下,短期內存款準備金率繼續上調的概率也不大。
在外部環境不容樂觀的情況下,我國經濟應該“慢一點,穩一點”。體現在貨幣政策上,治理通脹仍是當前的首要任務。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曾多次表示,在貨幣政策考慮上,國內因素要大于國際因素。若短期外圍市場能夠企穩,國內通脹持續上升,貨幣政策仍應保持一定的緊縮力度。具體而言,實際負利率長期存在、房地產調控不能放松、結構調整需要加快推進,決定了央行仍有加息的可能。未來如果國際資本涌入的壓力增大,存款準備金率仍有必要進行調整,匯率工具也應相機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