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以來最嚴重的旱災席卷長江中下游。據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統計,截至5月29日,全國耕地受旱面積1.044億畝。在通脹預期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大旱災可謂雪上加霜。
經濟學界掀起了一場爭論。樂觀者認為,由于我國今年夏糧有望再獲豐收,冬小麥有望實現連續第八年增產,加上干旱區并非糧食主產區,此次旱災不會推高CPI,不必過于擔憂。而悲觀者認為,連續干旱將推高糧食價格,進而推高CPI。澳新銀行大中華區總監劉利剛對比了過去5年內中國出現的3次嚴重旱情,3次旱情均導致中國食品價格出現較為明顯的上漲,測算顯示,其平均上漲幅度達到了近20%。
食品占CPI的權重將近1/3,對CPI的貢獻率最大,每當食品價格上漲5%以上,通常對CPI的貢獻率達到70%-80%。據5月11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4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8%,其中食品價格上漲5.9%,高居八大類商品價格漲幅首位,僅此一項就拉動CPI上漲1.9個百分點。雖然國家統計局2011年啟用了新的CPI統計方案,其中居住提高4.22個百分點,食品降低2.21個百分點,但食品價格的高低仍然是CPI的定心錨。
如果今年下半年食品價格上漲10%,可以預計今年CPI不會出現前期預計的前高后低的局面,全年都會面臨較為嚴重的通脹壓力,樂觀估計全年CPI將在5%以上。糧價與食品價格是否上升取決于政府釋放庫存的價格,以及以行政抑制糧食與食品價格上漲的執行力。
即便政府短期內抑制住了食品價格,我們也不得不面對極端異常氣候下食品價格插上翅膀、CPI易漲難跌的事實。毋庸諱言,我國的災害與極端氣候越來越頻繁。2008年春,50年一遇的雪災襲擊南中國;2008年冬至2009年春,中部及北部地區出現了嚴重旱情;2009年秋,西南5省市遭遇百年不遇大旱;2010年夏,全國28個省份遭受洪澇災害,直接經濟損失1524億元人民幣;2011年夏,長江中下游遭遇罕見旱災……而局部的泥石流、地震等災害尚未包括在內。
國際農產品期貨市場投資者在各種自然災害預期中尋找機會。去年俄羅斯黑海流域遭遇旱災,全球農產品期貨價格上升,途中有所回落,而目前又開始炒作中國期貨概念。中國同樣如此。至5月30日,國內期貨市場早秈稻價格放量收漲,創15周以來高位,強麥期貨也上漲1.75%。隨后在俄羅斯放松出口消息的刺激下,在31日出現回落。
不管長江中下游的旱災是否觸發了通脹,都可認為是脆弱生態下的通脹前兆。在破裂的利益與理論下,由于脆弱的生態,政府不得不時刻處于應急性的危機管理之中,這對于未來發展與長期規劃不利。可怕的是,在糧價上漲過程中,農民并未因此致富,其收入遠遠趕不上化肥等成本的漲速,糧價上漲因此成為一場徹底的零和游戲,無人從中得益,即便是中間商。
不要對災害心存僥幸,不要急于撇清責任,承認殘酷的事實,做好應對通脹的充分準備,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盡可能減少人禍,可能是我們應對災害性通脹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