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IMF在等待一位新領導時,批評家們就會抱怨,人們老是嚷嚷著應該任命一位新興經濟體的候選人來擔任IMF領導,但是總是停留在嘴上從沒實現過。但是,抱怨歸抱怨,這不能改變60年來的歷史,那就是IMF的總裁由歐洲人擔任,而美國領導世界銀行。對于新興經濟體來說,只有所有新興經濟體國家聯合起來,支持同一位候選人,還差不多。
不幸的是,這是不可能的。因此這幾乎還是屬于歐洲人的職位。在此次IMF的總裁角逐中,法國財政部長拉嘉德是出眾的,并且是可能獲任的。
但是,在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背景下,再讓一位歐洲人去擔任IMF總裁是不太合適的。候選人、法國財長拉嘉德自身也認識到了這一點。
今天的歐洲已經不像以前了。那時,在1980年代,歐洲人做得還比較好,比如,在法國人擔任IMF總裁期間,做得都還不錯,其間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有巨大的財政赤字以及很高的通貨膨脹。
但是,為什么說今天歐洲人再擔任IMF已經不太合適呢?這主要是因為三個方面。首先,在過去十年里,很多大的新興經濟體在管理經濟方面已經做得比歐洲更好。這些國家沒有過度的財政預算赤字,但是歐洲國家卻相反。今天搞得歐洲焦頭爛額的主權債務危機就是極端表現。
第二,三位擔任IMF領導人的歐洲人,他們在任期未滿前就離任了。卡恩的兩位前任都不是像他遭遇這種丑聞離任的。這兩位的離任,暗示了他們擔任IMF領導存在一定問題。
最后,這次很多好的候選人都是來自新興經濟體的。對他們的評價,歐洲人顯然會慣于用自己的評價標準,但是,得從世界經濟范圍去看待他們。
確實,很多新興經濟體的候選人是很出色的。當然,也不是說他們政府支持的候選人都是好的候選人。比如,土耳其的政府就說他們至少能推薦十位IMF候選人。這說明,政治家們還是不太清楚這項工作的要求是什么。
6月10日是提名的截止日,個人來看,我將會敦促新興經濟體的國家去支出Shanmugaratnam,他是新加坡財政部長,由于出色,已經被提升為副總理,在1988-1989期間,在哈佛是我的學生。他有很強的政治能力,來自非威脅國家,是很好的人選。但是,要想新興經濟體都支持他估計不太可能。最終,很可能是法國的拉嘉德獲勝。
摘自project-syndicate博客,編譯 嚴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