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茹
2008年金融危機的發生促使宏觀審慎管理框架的提出。結合中國的情況,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吳曉靈(專欄)20日在“2011陸家嘴論壇”上表示,宏觀審慎管理應加強中央銀行的主導作用,賦予央行獲得監管信息的權力和對金融機構的現場檢查權。
她表示,發揮央行在金融監管改革方面的主導作用是本次金融危機重要的經驗總結。如果央行缺乏對金融監管信息的掌握會延誤最佳的救助時機。
央行壟斷貨幣發行權,具有最后貸款人的職能。吳曉靈指出,央行的這一職能決定了要關注系統性風險,對其加以監管,維護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的職能只有央行可以承擔。
“要樹立中央銀行在金融體系當中的權威,這個權威不是個人的權威,是一種職能的權威,”她說。中國金融監管體系應該解決央行與監管機構各自定位的問題。央行管宏觀,監管管微觀,所有總量政策及金融機構屬于宏觀政策的方面應該由央行來制定。
為發揮央行在金融監管中的主導作用,吳曉靈指出,應賦予央行兩個權力,首先是應該讓央行掌握金融機構的監管信息,其次,在特殊情況下,央行有對銀行進行現場檢查的權力。
從2003年開始,央行對于金融機構的監督管理權被剝離出來,成立了專門的監管機構,形成了“一行三會”的監管格局。吳曉靈指出,這一格局提高了貨幣政策制定和監管技術的水平,但缺乏監管協調的常規機制。
對于加強監管協調,她認為,這一機制應該由“一行三會”組成,同時財政部作為重要的觀察員加入。金融監管框架應在貨幣政策、金融監管與消費者保護三者之間形成協調與制約的有效搭配,這樣才能有利于在提高效率的同時防止權力過分集中產生的腐敗。
此外,吳曉靈還指出,中國的金融監管還應樹立功能監管的理念,中國過去的金融監管以機構監管為主,它的好處在于可以控制風險,但弊端卻是造成了市場的割裂,中國金融市場發展不足的結果。因此,以機構監管保證單個機構的合規經營,以功能監管來維護市場統一秩序。
對于宏觀審慎管理,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專欄)指出,宏觀審慎應把握兩個維度,縱向維度關注經濟周期,關注周期的變化對于金融穩定的影響,橫向維度則關注機構之間的交互效應,“個體的理性會導致整體的非理性”。
李揚指出,美國版的監管法案比較關注橫向,歐洲版比較關注縱向。而中國的經濟特征與歐洲相似,注意周期變化對經濟的影響,并應該從基礎性的手段和工具上“補課”。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局長孟文能表示,金融監管應從功能監管和機構監管同時著手,在防范單個機構風險的同時也防止風險在機構間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