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當前中歐間的貿易糾紛以“貿易戰”形容顯得夸大其詞,因為這場貿易糾紛更多的是一種基于共同利益下的合作博弈。
中歐貿易摩擦驟然升溫。繼5月14日歐盟決定對原產于中國的銅版紙征收4%~12%的反補貼稅和8%~35.1%的反傾銷稅后,中國商務部16日發布2011年第19號公告,初步裁定對原產于歐盟的馬鈴薯淀粉首次征收反補貼稅。
今年前4個月歐盟已替代日本成為中國第一大進口來源國,這意味著中歐已互成對方的第一大貿易伙伴。顯然,在雙邊貿易規模迅速擴展下,中歐間頻繁出現貿易糾紛是正常的。同時,中歐間涉嫌貿易糾紛的金額都不大,且雙方都似乎顯得較為克制。當然當前歐盟首次以中國政府利用非法補貼提振產業為由向中國銅版紙等征收雙反,而中國以首次啟用反補貼的貿易救濟來應對,確有些不尋常。但即便如此,把當前中歐間的貿易糾紛以“貿易戰”形容也顯得夸大其詞。
當前中歐間貿易糾紛更多的是一種基于共同利益下的合作博弈,而非零和博弈。因此,如果把中歐間的貿易糾紛權作是一個討價還價之沖突過程的話,那么這種沖突的最后結果是雙贏的,即雙方在貿易糾紛中所獲得的“勝利”是基于自身的利益訴求和價值理念,而不是對手方的利益和價值觀念。
當前歐盟效仿美國,開始對中國商品采取雙反貿易救濟,確實一反常態地違反了WTO規則——對非市場經濟國家不宜發起反補貼貿易救濟,適宜于反傾銷貿易救濟。但對中國來說,問題的關鍵在于當前歐美已深入測探到了中國經濟金融政策之腹地,如中國正規金融系統廉價向國企融資,尤其是廉價向貿易部門提供出口信貸,以及廉價土地優惠等政策。
無須諱言,相比出口退稅等政策,廉價的出口信貸和價格管制下“扭曲”的要素價格資源等,確實是中國制造凸顯價格競爭優勢的重要成因。歐美等突出地強調這些政策對貿易的影響,無疑給中國出了一個難題。
嚴格而言,中國出口本質上是中國儲蓄的跨國借出,廉價的要素資源等作為了中國貿易部門出口競爭力的重要支撐,無疑是中國福利的流失。若貿易部門借助價格管制壓低的要素資源價格獲得了價格競爭優勢,那么這意味著最終國內市場的最終需求者為廉價要素資源的出口買單了。因此,若走出單純根據貿易部門之利益得失的視角,中歐、中美貿易的糾紛存在廣泛的共同利益。
由此可見,當前中歐抑或中美的貿易糾紛并非是利益的對壘,相反可能會產生利益的廣泛協同,即貿易糾紛有助于倒逼貿易部門走出對廉價資源的過度依賴,改善當前日益惡化的貿易條件。
□劉曉忠(廣東 財經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