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評論 > 人民幣對美元持續走高 > 正文
乍一看標題還以為筆者是“陰謀論”者,其實不然。自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美國就持續不斷地逼迫人民幣升值,甚至用國會立法形式及“匯率操縱國”的標簽來威脅中國。當然,這種孜孜不倦的背后隱藏著巨大的經濟利益。
周四(28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數據顯示,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5051,逼近6.50關口,跌破此前的6.51大關,再創2005年匯改以來新高。
近來,人民幣升值步伐明顯加快,除高層默許用人民幣升值來對抗輸入型通脹外,主要原因還是迫于美國的“淫威”。4月16日至25日,美國國會參議院領袖瑞德率團訪華,其中對人民幣升值保持強硬態度的議員舒默亦在其中,此行目的當然是逼迫中國金融監管當局允許人民幣更快幅度升值。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亞太區主管Steven Barnett上月指出,“相對中期基本面,人民幣大幅低估”;美國參議員舒默(Charles Schumer)今年1月預估,人民幣最多低估40%。
人民幣持續不斷升值的背后美國扮演著重要角色,美國一直拉攏著其他西方國家及國際組織向中國施壓,要求中國加快人民幣升值步伐。
中國在金融危機后再度實行人民幣緊盯美元政策,迫于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的壓力,中國央行于2010年6月19日宣布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
自去年6月第二次匯率改革以來,人民幣兌美元累計升值約5%,今年第一季度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幅度就達1.3%,而4月份截至4月22日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已達到0.6%的幅度。
人民幣持續升值背后風險巨大。人民幣升值將導致境外熱錢快速流入,促使資產價格飆升,市場面臨嚴重泡沫風險;若泡沫在無限吹大后被國際資本刺破,那么國際資本將獲得巨大利潤,而留給市場投資者的是“一地雞毛”。
此外,中國企業面臨倒閉風險。今年來,國際產業資本不斷在中國收購或參股中國優質企業,甚至包括國有企業,曾經的“中華”、“大寶”、“南孚”、“樂凱”等不再是民族品牌,而是變身為外資企業。
金融資本總是打頭陣,隨后產業資本進行收購。在人民幣升值后中國企業面臨利潤減少,生存空間驟減的風險,甚至出現倒閉潮,而真正能夠成功轉型的企業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