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加入本幣升值抑通脹大軍
郭茹 曲飛帆
面臨不斷加大的通脹壓力,中國也加入到本幣升值抑通脹的大軍中。
央行副行長胡曉煉(專欄)日前在央行網站發表署名文章,明確提出“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增強匯率彈性,減緩輸入型通貨膨脹壓力”,這表明匯率已被監管層納入到抑通脹的調控手段中。
“我國大宗商品進口量很大,人民幣升值有利于降低進口成本,對緩解輸入型通脹壓力應該會有作用。”一位央行人士表示。
升值可抑制輸入型通脹
我國對原油、鐵礦石等國際大宗商品的進口依賴度都超過了50%。隨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連續上漲,我國國內能源、原材料價格也“水漲船高”,輸入型通脹壓力明顯加大。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國際能源、原材料、金屬礦價格分別比去年末上漲達18%、13%和5%。而一季度,我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和購進價格同比分別上漲了7.1%和10.2%,同時向下游傳導的壓力也開始顯現,CPI中非食品價格漲幅連續擴大。
“這輪通脹主要是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農產品價格上漲所引發的成本推動型通脹,對于這類通脹本幣的升值通常會發揮抑制作用。”上述央行人士指出。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專欄)表示,國際大宗商品尤其是油價的上漲推動了我國制造業、交通運輸業等行業成本的普遍上漲,當前匯率應該作為抑制輸入型通脹的手段加以利用。
本幣升值對于輸入型通脹的抑制作用也有實證研究證明。澳新銀行2010年所做的研究顯示,人民幣對美元10%的升值會導致PPI指數在中期內下降3.2%,非食品CPI指數在中期內下降0.64%。交行金融研究中心的研究也證明,人民幣升值對于PPI的抑制作用要大于對于CPI的抑制作用。
“貨幣當局將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更加依賴匯率政策,來應對不斷上升的輸入型通脹問題。加快人民幣的升值幅度,以及擴大人民幣的每日交易區間,都是可能的政策選擇。”澳新銀行發布的研究報告稱。
事實上,今年來人民幣升值速度已有明顯加快。昨天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走升74個基點至6.5228,再度創下歷史新高,至此今年來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幅度已經達到了1.5%。交通銀行預計,今年人民幣累計升值幅度會達到5%~7%。
升值可減少貨幣供應量
除了抑制輸入型通脹外,澳新銀行大中華區經濟研究總監劉利剛還指出,人民幣升值,還有利于減少國內的貨幣供應量,從而控制通脹。
他指出,通脹是貨幣供應量的反映,大量的貿易順差是中國貨幣供應量較高的重要原因,人民幣升值可以抑制出口,減少貿易順差,另外還有助于減小央行資產負債表的規模,減少貨幣投放量。
胡曉煉在文章中也指出,當前流動性過剩壓力仍較大主要原因是外匯持續流入。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則需要以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為基礎。
此外,與幾年前相比,目前國內經濟形勢也發生了一些變化,這也成為目前支持人民幣升值的根據。
連平指出,由于用工荒現象的出現,人民幣升值可能造成的就業沖擊將減弱,因此,當前人民幣升值也具備較好的時機。劉利剛也指出,許多曾經支持弱勢人民幣的因素都不再有效了。過去中國一直試圖通過保持弱勢人民幣來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然而近幾年來,中國已經開始鼓勵對外投資以抵消大量的資本涌入,并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這需要人民幣保持強勢。
不過,分析人士強調,對于人民幣升值抑制通脹的效果也不可高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