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漫,經濟學博士
在商業道德觀念的形成中,關鍵就是需要央企率先垂范,從商品房市場中退出,轉而專攻保障房供給,擔負起社會責任,以此平衡市場競爭,提升開發商道德水準。
近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回答網友關于如何平抑房價的問題時表示,(房地產商)作為社會的一個成員,應該對社會盡到應有的責任,“你們的身上也應該流著道德的血液”。
時下的房地產商為其市場強勢地位所驕縱,已經習慣于暴利回報而無視商業道德議題,其結果就如脫韁之馬,最終難免墜入深淵。就此而言,喚醒開發商的道德意識堪為懸崖勒馬之舉,這不僅需要社會輿論氛圍的培育、商業運行規則的修正,更需要有企業率先打破既有循環模式。而其中的關鍵則在于,地產主業央企能夠垂范表率,從與民爭利的競爭市場中退出,專心成為保障房建設的中堅力量。
自住房商品化改革以來,房地產業的崛起符合了各地城市化進程的需求,兩者的互動成就了“樓市黃金期”,開發商們逐步擁有了強大的市場話語權。而財務高杠桿運作規則,又讓開發商們擁有了“借雞生蛋”的資本捷徑,繼而讓“高負債、高利潤”成為了樓市開發的真實寫照。
事實上,“經濟人”在市場中大力掘金是其趨利本性使然,也是活躍經濟的根本動力。但其間如若沒有道德邊界的劃定,這些活躍因素極有可能反向成為干擾經濟的力量。所以,對于這種“市場失靈”,行政力量應當出面給予規制,采取經濟和法律手段及時引導市場主體行為。對于房地產業,近期有包括房產稅、限購令等政策措施頻頻施壓。如今總理高聲“喊話”,也正是向開發商發出調控信號,希望能夠讓開發商們冷靜下來審視自己的道德水準。
現在的問題是,十余年累積的高利潤并未體現出開發商的社會公益責任。恰恰相反,不斷推高的房價甚至人為炒作等行為,讓高房價與公眾利益之間的矛盾越發明顯,這才是值得深思的關鍵所在。應該修正的觀念是,商業企業道德與謀利之間絕非對立。由于市場供給方存在競爭關系,所以只有那些有道德意識的企業,也就是客戶利益至上的企業才能夠獲得核心競爭優勢,從而形成二者的對立統一。所以,讓開發商有道德的關鍵就在于市場競爭的合理化,如果每個開發商都能夠輕松獲利,且能夠獲取暴利的市場,不可能促使商業道德觀念的形成。
需要強調的是,開發商在道德與利潤之間取舍時,需要外部市場格局的優化,筆者認為其中的關鍵就是讓央企率先垂范,徹底從商品房市場中退出,轉而專攻保障房供給,借此來平衡市場競爭。商品房市場暴利的根源在于十年來市場供給不足,保障房缺位問題尤為明顯。未來五年建成3600萬套保障房的政策目標已經明確,這意味著商品房和保障房市場供給終于有望實現平衡,開發商的強勢地位得以修正,市場道德觀念也將隨之而落實。但是令人擔心的是如何落實這一目標,而讓央企承擔起這一責任則無疑是最佳選擇。如此一來,既可避免央企入市推高地價房價,又能夠打破市場僵局,讓央企本應擔負的社會責任得以體現,是實現開發商道德水準提升的重要舉措。總之,重建開發商道德血液需要央企率先輸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