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單純考慮國內因素,節后物價大幅度上升的動因將減弱直至消失,通脹階段性反復難改通脹預期逐漸減弱的現實,這為CPI逐漸回歸均值、標準差減小創造了條件。如果2月CPI依然運行在5%之下,那就有理由斷定,通脹快速上行時期結束,而對抗輸入型通脹極有可能成為抗通脹升級版的政策著力點。
溫建寧
央行上周五晚間再次動用數量型貨幣政策工具,年內第二次宣布上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已到了19.5%歷史高位的存款準備金率,對年初以來商業銀行強烈的放貸沖動具有明顯的抑制和約束作用,有助于對沖和回收春節期間貨幣供給過分充裕的現狀,這既是央行貨幣實施流動性管理和貨幣政策穩健回歸常態的重要表現形式,當然更是化解通脹快速上升、鞏固通脹治理成效的一劑良藥。
筆者一個月前曾在本欄的《“危”“優”中的“機”“喜”》中預測,貨幣政策轉型開始,后續將有數量和品質多種政策出臺,時機和強度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假設央行年度能容忍的準備金率高點在20%至22%,而非社會一般估計的25%,那么這次準備金率調整(以下簡稱調準)后,再以每次0.5%等額幅度提高,年內至少還有兩次,至多有六次和去年持平。再假設年內通脹警戒線由3%調高至4%,若消除負利率差距為貨幣政策目標,則利率調節目標相應的就為4%,以目前一年期實際利率2.75%為參照,以每次加息0.25%等額幅度計,尚存五次加息可能性。考慮到央行會根據通脹實情和經濟需要綜合決策,調準和加息兩種方式交替使用互為補充,或是最大的現實。因此,筆者以為,今年調準的次數或將減少,而加息的次數會增加。
由春節后股市開市前宣告年內首次加息,到十天后再次公告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筆者開年之初的這些判斷三分之一已成真。央行貨幣政策轉型確實“根據通脹實情和經濟需要綜合決策”,在具體方式選擇上“調準和加息兩種方式交替使用互為補充”基本成為事實。若從統計分析角度觀察,央行兩次“調準”的時間間隔相對呈統計規律分布。首次調準公告日距新年元旦間隔14天,二次調準距大年初一間隔15天,多出的那一天也許是因為元宵節的緣故。起始于去年十月的兩次加息,其時間間隔有67天,比較長,而最近兩次加息間隔只有55天,顯然已大大縮短,反映出央行對加息已由審慎轉為果斷。
其實,央行新年前后連續通過調準、加息等數量和價格手段控制貨幣總量,一定程度從根本上改變了物價過快上漲的貨幣條件。看國家統計局2月15日發布的今年1月經濟數據,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遠低于事前市場各方普遍預期的“超五望六”的預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抑制通貨膨脹的政府努力,經過時間遲滯之后漸漸開始顯現出顯著的高位趨穩態勢,這打消了資本市場對CPI數據可能再度攀升的過度擔憂情緒,備受鼓舞的投資力量隨之大幅度出擊,滬指遂與情人節開啟了沖擊三千的“玫瑰戰役”。依據1月相對較好的經濟數據,抑通脹控物價的各種政策努力初見成效,局面大為改善,筆者以為,央行似不必急于縮短間隔來“調準”。
但是,通脹依然處在相對高位,CPI彈性波動的張力依然存在,抑制通脹關系著物價穩定大事,將是長期而又艱巨的重任。當然,由于政策到位、各方協力,最終CPI比上月只是上升了6.521%尚處可控范圍,奠定了節后穩定物價政治追求一個良好開頭。CPI連續兩個月徘徊在5%以下,但絕對不可忽視行政干預作出的貢獻,人們一直擔心成本高昂的行政干預一旦放松或不可持續,CPI將報復性強力反彈。事實上,這種顧慮并沒有完全消除。溫家寶總理新春在地方考察之際提出“今年我們經濟工作的頭等大事是穩定物價”,無疑,要實現這個目標,央行還需繼續努力鞏固調控成果。
同時,如果單純考慮國內因素,節后物價大幅度上升的動因將減弱直至消失,通脹階段性反復難改通脹預期逐漸減弱的現實,這為CPI逐漸回歸均值、標準差減小創造了條件。據此設想預見一種較好的結果,那就是通脹可能開始步入回落期,對社會造成的各種危害趨于收斂,人們瘋狂尋求資產保值的搶購風潮結束,分享資產泡沫的投機活動暫停,房地產價格缺失“杠桿”條件而失去上漲支持,那么實體經濟將會迎來復蘇發展的契機。當然,這樣的可能性,尚需經過今年全年的時間來驗證。
最后,由于內生性成本上升因素受到貨幣條件的抑制,對抗輸入型通脹極有可能成為抗通脹升級版的政策著力點。就在調準政策出臺的前一天,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了《2010年中國跨境資金流動檢測報告》,以官方統計估算的形式,首次披露了“熱錢”凈流入數額:2010年為355億美元,同比2009年增幅超過兩成,占外匯貯備增量的7.6%。雖然數據不及2004年768億美元的一半,但在人民幣進入中長期加息通道后,會持續不斷釋放加息利差,這將對熱錢形成無風險套利的吸引力。可以預見,只要有產生足夠的套利空間,虎視眈眈的熱錢會無孔不入,熱錢違規流入未成“氣候”到成規模集中流入,也許用的時間不會太久。由此推斷,輸入型通脹博弈或將逐漸代替內生性通脹管理,成為抑制通脹過程中最為復雜的段落。筆者以為,未雨綢繆,方顯智慧。正因為如此,央行才會緊跟外匯管理局檢測報告,超前出手啟動年內二度調準,這不僅是為了回收大約3500億流動性的需要,也是為了聯合宣示對抗熱錢“中國金融監管部門準備好了”。
筆者曾據12月CPI 4.6%的數據推斷“短期內通脹階段性控制的可能性大增”,現在看來過去的可能性有轉變為現實性的必然邏輯。如果再連續觀察一個月,等到2月CPI數據出來,要是依然運行在5%之下,介于4.6%至4.9%之間,筆者以為那就有理由斷定,通脹快速上行時期結束,通脹上升的預期將會改變,有利于促使經濟發展的寶貴時期或將到來。這是“高增長、低通脹”經濟轉型階段所需的最好內外環境。
通脹趨緩,物價穩定,既是國民經濟之福,也是資本市場之福。
(作者系上海金融學院公共經濟管理學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