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審議了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情況的報告。全國人大常委、內務司法委副主任委員、經濟學家辜勝阻在審議中指出:當前醫藥衛生體制中最突出的問題是醫療資源配置失衡造成“看病難”和醫療服務的公益性缺失造成“看病貴”。要保障新醫改的深入、持續、穩步向前推進,必須使醫療服務回歸公益性,建立起合理的成本分擔機制和利益補償機制,通過強基層改變醫療資源配置的失衡格局。
辜勝阻認為,目前,我國醫療資源配置呈現“倒金字塔”型,優質資源主要集中在大中型醫院,城鄉基層醫療機構醫療條件、技術實力相對較弱,服務能力不強,從而使得醫療服務市場呈現“基層醫院無人問津,三甲醫院人滿為患”的就醫格局。有專家估計,在大醫院門診患者中,50%以上得的是常見病、多發病。城鄉居民難以有效享受方便、實惠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既面臨“看病難”,也面臨“看病貴”的問題。據有關數據顯示,2009年,部、省、市屬醫院門診次均醫療費用和出院病人平均醫藥費分別為縣級醫院的2.8倍、2.2倍、1.5倍和5.1倍、4倍、2.4倍。
辜勝阻指出,當前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以全民享受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為目標,充分強調“強基層、保基本”的宗旨,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引導其轉變服務重心,提高治療常見病、多發病和管理居民健康的技術實力。這一制度的實施有效地提高了醫療服務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使基本醫療逐步回歸公益,讓城鄉居民切實享受到改革帶來的實惠。國務院的報告指出:零差率銷售后的基本藥物價格平均水平下降30%左右,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患者的醫療負擔,同時也逐步改變“以藥養醫”的利益分配格局。
辜勝阻說,在建立基本藥物制度改變“以藥養醫”的局面以后,必須通過政府的投入實現“有退有進”,保障基層醫療機構的正常運行和提高醫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有關研究表明:從20世紀90年代下半期到現在,政府財政投入在全部醫療支出中所占比重僅為15%-18%左右,占GDP不到1%(發達國家對公共醫療財政投入則占GDP近8%)。農村的鄉鎮衛生院收入中,藥品收入比重占到70%以上。在實施基本藥物制度以后,政府要加大財政投入,建立多渠道利益補償機制,推進人事制度、管理制度、績效考核等方面的配套改革,保障基層醫療機構正常運行和醫務人員合理待遇水平,加大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設備更新、人才培養等領域的財政補助,實現以政(府)養醫,避免基層醫療機構收入“斷檔”。
辜勝阻強調,要保障當前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更深入、穩定、持續地向前推進,必須改變資源配置失衡問題,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擔機制和利益補償機制,避免利益格局由“以藥養醫”演變為“以設備養醫”、“以服務養醫”、“以患者養醫”。落實基本藥物制度,既要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本醫藥采購權的適度集中,強化集中批量采購優勢,也要不斷推進政事分開、管辦分開,實現權利平衡制約;既要明確規定各省級政府部門和采購機構對基本藥物采購負有全面、直接的責任,也要廣泛聽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意見和建議,保障藥物采購能滿足實際需要;既要加強有關部門對采購主體和采購過程的內部監督,也要強化社會公眾的外部監督,健全基本藥物采購信息公開制度,營造公開、公平、公正的采購市場環境。(王敏 馬軍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