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常亮
中國金融機構持有“兩房”衍生債券將近5000億美元,“兩房”退市后,中國金融機構拋售“兩房”債券變得越來越困難,中國債主已被“兩房”債券套牢。如果“兩房”破產掉,那么,中國持有的近5000億美元的“兩房”債將血本無歸。
如果按照路線圖追溯,本次全球金融危機應該始于2007年的次貸危機,而次貸危機的主要扮演者和元兇是美國兩大房地產金融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然而,在全球金融危機蹣跚遠去之際,次貸危機元兇的美國“兩房”陰魂不散。次貸危機以來,美國聯邦政府已經累計為“兩房”掏了1450億美元腰包,但是,“兩房”似乎成為扶不起的“阿斗”,經營上沒有一點起色,虧損越來越多,需要填補的窟窿越來越大,市場表現越來越差。股價持續一個月內低于1美元,低于紐約交易所對上市公司股價的最低要求。最讓美國政府失望的是,如此低的股價在美國國內無論機構投資者還是個人投資者竟然沒有抄底的。更加讓美國政府驚訝的是,市場對“兩房”退市竟然反應冷淡,對大盤幾乎未產生負面影響。看來,市場對于“兩房”退市并沒有看做是利空甚至認為是利好。因為,這標志著政府幾乎肯定不會再為“兩房”買單,“兩房”再也不會讓納稅人付出代價,再也不會拖累政府財政,進而拖累整個美國經濟。對于美國來說,這不是利好又是什么呢?當然這也標志著,“兩房”想咸魚翻身的機會已經沒有了。
“兩房”退市消息使得其股價暴跌了近40%。雖然說股價是股價,債券是債券,但是,無論是股價還是債券都是“兩房”的負債,其根本支撐點在于企業經營狀況的好壞。“兩房”經營每況愈下,已經走到退市階段,其債券也不會好到哪里去,最起碼流動性將會大大降低,使得持有者賣出越來越難,其價值可能將更多停留在賬面上。樂觀者認為,美國政府給“兩房”做了間接擔保,其安全性還是有保證的。但是,必須認識到,目前“兩房”總市值還不到10億美元,卻擁有近5.2萬億美元的債券,相對于其市值來說已經是無資抵債。5.2萬億美元的債券,美國政府即是間接擔保也保證不起,其任何承諾都是一句空話,只不過是一時安慰一下債權人罷了。
從美國政府指令“兩房”退市看,美國對于“兩房”問題已經在尋找后路和出路,試圖賴掉巨額債券的狐貍尾巴已經露出來了。一個市值僅剩不到10億美元,而且市場投資者對其徹底失望,而僅債券債務就達5.2萬億美元的“兩房”,在美國政府看來已經無藥可救,也無力可救,其思考的是如何擺脫“兩房”拖累:拖累納稅人;拖累美國財政;拖累美國經濟二次探底。在以本國利益最大化面前,一切都得讓路,美國政府根本不會考慮海外持有的巨額債券損失。即是間接擔保,美國政府也會找出一個合理合法說法,使得自己脫離干系,使得別國投資者套牢損失。在這上面美國可謂花招迭出:次貸危機發生初期,中國一些人提出要求美國保證中國金融機構的“兩房”債券安全,但是,美國一些人士明確告誡說,既然是投資投機就有風險,投資人應該自己承擔風險;這次“兩房”退市的余音未了,共和黨議員亨薩林就提出,將“兩房”列入清算的金融實體。美國眾議院竟然達成一致,將把“兩房”列入可能遭到清算的金融實體,如果眾議院表決通過,在履行必要的法律程序后,“兩房”將進入破產程序。一旦“兩房”破產,海外持有“兩房”債券者將面臨血本無歸的境地。以目前這種情況看,“兩房”走到破產清算地步不是完全沒有可能。因為,破產是符合法律程序的,海外投資者對美國政府是無法指責的。
國際社會普遍認為美國國內持有“兩房”債券的80%,按照目前“兩房”債的規模,外國投資者持有的量應該在1.2萬億美元左右。“兩房”一旦破產,其國內國外投資者都將面臨巨大風險。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國內雖然持有80%的債券,而其面臨的風險極為有限。因為美國國內投資者特別是投資各類債券的投資者,有這樣那樣的商業性保險保證,最終真正損失到投資者頭上非常有限。而國外投資者特別是像中國的金融機構投資者其國內保證保險幾乎沒有,一旦發生風險就全部由自己承擔。
關于中國金融機構持有“兩房”債券到底多少,一直是謎團。媒體猜測是5000億美元,標準普爾曾經在報告中指出,中國金融機構持有“兩房”債券總額達到3400億美元。關鍵在于面對美國如此處理“兩房”,中國怎樣辦?雖然美方多次承諾,繼續加強對“政府支持企業”的監管,確保其具有足夠資本和能力履行其財務責任。但是,這種泛泛而談終究是靠不住的。面對巨大的“兩房”債券風險,中國一方面要敦促美方不使得“兩房”走向破產清算境地,另一方面通過與美方談判、溝通等使得其拿出可靠、具有法律效率的保證。再者,具體投資美國“兩房”債券的金融機構應該迅速采取有效保全措施。
在美“兩房”債券問題上,中國應該汲取的教訓確實不少。次貸危機剛暴發時,國內金融機構紛紛撇清干系,說沒有購買“兩房”債券,在媒體窮追不舍下,一些國有或者國有控股金融機構不得已承認確實持有其債券,但嘴硬說沒有風險。一些專家也說由美國政府間接擔保不會有任何風險。甚至個別專家還慫恿中國金融機構抄底“兩房”債券。看來中國金融機構對于海外投資風險根本就沒有認清甚至只是了解個皮毛,看來過分迷信于超級大國一紙空文、一句空話保證的專家過多過濫,看來中國一些專家、金融機構掌舵人還是習慣于計劃經濟思維而對市場經濟體制國家的投資風險認識仍然不足。
如果說5000億美元或者說3400億美元買個教訓、付了學費的話,那么這個學費和教訓實在代價太大、太慘痛。中國還有2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需要有效投資和經營,中投公司還要走出海外開展投資,希望一定要汲取“兩房”債券投資的慘痛教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