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曉蕾
2009年全球經濟大幅衰退,負增長超過3%,全球處在通貨緊縮的狀態,CPI全球平均水平—2%左右。將來的復蘇因此存在巨大的不確定因素。2009年中國經濟始終處在通縮陰影下,全年CPI-0.6%。但在去年11月CPI同比轉負為正之前,通貨膨脹預期似乎就開始形成。國務院常務工作會議在11月就提出“通脹預期管理”,貨幣政策也在11月出現“動態微調”的新提法。而“通脹預期管理”經過中央政治局工作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兩會政府報告反復認定,應是對當前“通脹預期正在形成”的形勢判斷的共識。
為什么在通縮形勢下會產生通脹預期呢?細致討論這個問題,有利于研究通脹演變,有利于管理通脹預期,有利于最終防止通貨膨脹惡化。
筆者以為,這次通脹預期過早形成,有四方面的原因。
首先,通貨膨脹是“貨幣現象”已形成了主流共識!巴ㄘ洝笔橇魍ㄖ械呢泿,“通貨膨脹”指經濟運行中的貨幣太多。通脹用價格水平指標表示,明確了價格水平與經濟運行中貨幣的關系,顯示價格水平大幅上漲與流通中的貨幣膨脹,表述的是同樣的意思。特別是經歷了最近一次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的通脹以后,通脹是一個“貨幣現象”的觀念,得到了普適性的認同。
其次,刺激經濟計劃發行了空前規模的貨幣。我國去年新增貸款近十萬億,貨幣供應量增長超過29%,過度寬松的信貸,已形成了一些值得關注的現象。2009年經濟增長8,7%,但M2增長達到29.3%,貨幣供應量增長近4倍于實體經濟增長,說明去年銀行巨額信貸中較大規模資金并沒有完全進入實體經濟。值得注意的是,去年銀行房屋抵押貸款和開發信貸均超萬億,近30%的貨幣供應量增長的貨幣創造過程,有可能是在銀行與樓市和股市的資產市場之間空轉完成的。如果一元價值對應著4元貨幣,價格水平遲早會上漲。這種狀態意味著,去年最終的貨幣環境,已埋下了“通貨膨脹”預期的隱患。
今年第一周,銀行新增信貸日超千億,遂產生1月新增信貸再超萬億,第一季度新增信貸再超4萬億的預期。超高新增信貸規模,說明銀行流動性充裕,銀行具備推動與2009年同樣規模的新增貸款的沖動。年初大規模的新增信貸,會在全年范圍內產生最大的乘數效應創造貨幣,進一步增加流動性。
第三,通脹預期是一個領先指標。通脹與貨幣發行并非如影隨形,但是通脹預期,或者說對通脹可能會惡化的擔心,在通脹是“貨幣現象”的共識下,卻與貨幣大幅增長密切聯系在一起,“先”通脹而形成的。
2009年過剩流動性的貨幣環境的已然存在,2010年國內外又存在許多價格水平上漲壓力的新增因素。國內要素價格體制改革,資源稅的改革,國外石油和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等等,都可能成為價格水平上漲的新壓力。特別重要的是,所有相關方面,包括銀行、企業、房地產市場、資本市場,仍然停留在2009年的非常態的貨幣環境中,至少在去年末今年初對貨幣政策“適度寬松”的“適度”的判斷,從決策到行為,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改變和準備。這些經濟主體年初的信貸行為發出的信號,似乎是今年與去年的貨幣供應不會有太大變化,基本忽略了貨幣政策的“適度”部分,放大了寬松部分。與2009年經濟大幅下滑的情況完全不一樣,經濟增長基本穩定的態勢下,2010年貨幣供應量繼續大幅度增長,無疑強化了可能制造通脹的貨幣環境的預期。
第四,CPI數據轉負為正呈上升態勢。討論通脹一直有個誤區,即把CPI上漲等同于通貨膨脹。經歷了2009年下半年連續5個月環比正增長以后,CPI在11月經同比轉負為正。2010年隨著經濟增長的態勢穩定,總需求推動的經濟增長,價格水平一定隨之進一步上漲。而且由于翹尾影響,特別是第一季度的季節性因素疊加,CPI很容易有較大幅度上漲!癈PI上漲等同于通貨膨脹”的認識誤區,會促使人們過早形成通脹心理預期。
這就是為什么2009年的平均通脹呈負數,但通脹預期心理卻揮之不去的原因。
因為通脹是一個貨幣現象,由此引起對將來通脹形勢的擔心,是一種認識上的進步。不過“通脹預期”并非“通脹”,這一定要嚴格區分。通脹預期也并不意味著通脹一定會惡化,對通脹預期的管理,正是為了避免通脹惡化。(作者系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