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在保增長與管理通脹預期之間尋找到合理的平衡點;更多關注資產價格變動;貨幣政策調整不能囿于其他主要經濟體政策的調整周期,應更多從國內經濟金融環境出發保持主動性和靈活性。而收入分配、住房、低碳經濟、城市化等領域改革的推進,則能直接從機制和體制上改善國民經濟的運行模式。
傅 勇
今天,溫家寶總理將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部署今年經濟工作。此外,財政部的預算報告以及國家發改委的報告也將公布,加上之前央行和銀監會的新增人民幣貸款和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長預期,宏觀經濟政策組合也同時出爐。這個政策組合,可用“高增長低通脹”概括。
2010年最主要的宏觀目標——經濟增長,可能被設定在8%左右,這一目標被認為對保持新增就業規模是必需的,因而近幾年沒有太大變化。而各界對今年經濟增長率的預測集中在9%至11%之間。就通貨膨脹而言,盡管近來不少機構紛紛上調對今年的通脹預期,但總體而言,全年物價水平在溫和區間運行,應該還是一個大概率事件。
就政策工具來說,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將得以延續。在貨幣金融政策方面,銀監會和央行已經提出,今年新增信貸目標為人民幣7.5萬億元左右,廣義貨幣供應量M2預計將增長17%左右;2009年新增信貸9.6萬億,M2增長近28%。這兩組數據的變化反映出,當局期望貨幣環境在去年基礎上有所收緊。在財政政策方面,2008年11月推出的人民幣4萬億元刺激方案,仍將貫穿今年全年,并到年底結束。初步數據顯示,去年中國的預算缺口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為2.2%,高于2008年的約0.4%,但低于此前各界的預期。就中央政府預算而言,預算赤字可能有所上升,但赤字與GDP占比仍將低于3%這一安全線。與貨幣政策相比,積極的財政政策看上去更加“名副其實”。
上述數據勾勒出的經濟圖景,是令人滿意的,這似乎和“最復雜一年”的判斷有所不同。如果我們回顧去年經濟的困難和最終取得的成果,這一沖突其實不難理解。具體而言,筆者認為,要真正實現“高增長低通脹”的宏觀經濟愿景,需要著重關注并處理好以下幾方面的問題,其中有些方面是筆者在近年間在一系列論述中始終堅持的。
第一,宏觀政策如何在保持基調不變的同時,不斷在局部微調,在保增長與管理通脹預期之間尋找到合理的平衡點。
自去年8月提出動態微調貨幣政策起,宏觀政策已不再是一邊倒地保增長了。治理產能過剩被提上議事日程,房貸政策有所收緊,現在又進一步明確了管理通貨膨脹預期的重要性。應該說,這些調整實際上只是政策緩慢、小步由寬松向中性的結構性回歸。在相當長時間里,政策面的整體效應還是擴張性的,而不是收縮性的。這些調整有助于繼續鞏固經濟復蘇勢頭,同時加快結構調整,并防止通脹壓力上升。
第二,從宏觀審慎監管和金融穩定的視角看,應更多關注資產價格變動,以及流動性在各部門的分布。如果通過分解構成物價指數的各個項目來研判未來的通貨膨脹趨向,通常會認為出現明顯通脹的可能性不大。的確,許多普通商品部門都擁有很大的生產供應能力,從而這些商品價格很難出現持續大幅上漲。但僅關注傳統的物價指數已無法適應現代經濟周期。金融市場和資產價格在通脹預期和流動性管理中處于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近些年國內外的經濟周期顯示,即便在資產價格不斷膨脹、金融市場風險急劇放大的時期,一般消費物價指數也并不一定就伴隨有明顯上漲。回顧過去25年來的全球物價走勢,各國央行相當成功地實現了穩定物價的目標。但就金融體系的穩定性而言,這一時期發生金融泡沫和危機的頻率卻在不斷上升。更重要的是,所有這些泡沫都是在低通脹環境下發生的。
為此,各方政策首先應更加關注資產價格。貨幣政策是否需要考慮資產價格,一直存有很大爭議。然而,金融危機再次證明,資產價格的大起大落,日益成為影響經濟周期的重要誘因,并會危及金融穩定。此外,資產價格的大幅調整在多數時候是經濟的領先指標。次貸危機之后,監管趨勢是向投資銀行、基金等影子銀行系統擴展。對這些傳統銀行業之外的金融機構提出更高的穩健性要求,也是為了限制泡沫的過度膨脹。所以,我國也應將資產部門變動更多地納入到政策考量之內。
其次,貨幣環境不僅要關注傳統意義上的貨幣供給,還要考察整體流動性狀況以及流動性在各部門之間的分布和流動。危機之后,宏觀審慎的金融監管思路受到各方關注。這一思路倡導宏觀政策當局應該跟蹤考察經濟活動、金融市場以及金融機構之間的關系,特別要關注高增長、低通脹、低利率環境下,寬松的流動性格局所造成的過高的杠桿率和金融工具的期限錯配。
第三,國內政策調整不能囿于其他主要經濟體政策的調整周期,我國貨幣政策應更多從國內經濟金融環境出發保持主動性和靈活性。
各經濟體復蘇的進程參差不齊,客觀上要求在不同時間啟動退出或緊縮周期。相比包括中國在內的率先復蘇國家而言,美國政策的退出時點可能過晚。與其他主要經濟體相比,中國經濟已領先復蘇,資產價格漲幅較大,通脹壓力也將較快到來,這要求國內相關政策做好率先進入緊縮周期的準備,以適度調控流動性寬裕局面。提前微調貨幣政策,能起到邊際意義上的改進,回收部分過多的流動性。
估計未來一段時間的宏觀數據還將進一步顯示,中國經濟至少部分脫鉤于其他主要經濟體,這將對國內宏觀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帶來長遠而深刻的影響。
從根本上來說,上述政策工具的功能,是加強和改善短期的宏觀經濟管理,要實現長期規避國民經濟風險,還需要很多更深層次的結構調整。本次兩會,大家看到,收入分配、住房、減稅、民工荒、低碳經濟、城市化等成了熱議焦點。這些領域改革的推進,雖不屬于嚴格意義上的宏觀調控,但能直接從機制和體制上改善國民經濟的運行模式,并最終幫助合意宏觀經濟目標的達成。 (作者系經濟學博士,宏觀經濟觀察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