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以升 陳曉晨
“收入不平等與經濟增長”問題,是此次“發展與轉型中的制度國際研討會”的一個重要討論環節。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教授通過探尋灰色收入問題,認為是非市場因素的灰色收入問題顯著擴大了收入差距,財稅體制改革和政府管理體制改革已經刻不容緩。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白重恩指出,過去多年來居民收入占比在持續下降,相比于政府,企業是居民初次分配收入占比下降的主要獲利者,他認為要增加企業分紅。
王小魯:灰色收入放大收入差距
1998年~2009年,中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增加了21.5萬億元。根據國家統計局計算,同期城鄉居民儲蓄總額現價累計23.6萬億元。之間的差額約2萬億元。
也就是說,在目前的統計體系里,這期間城鄉居民幾乎將全部儲蓄存入了銀行,而如果真是如統計數據所反映的,那么就無法解釋這期間股市、房市和居民其他投資的資金來自何處。
據王小魯初步統計,同期,我國商品住宅累計銷售14.8萬億元;滬深股市吸納7萬億~8萬億元;居民的實業投資、債券、期貨投資、外匯存款和境外存款等合計至少十幾萬億元——這些都無法從居民收入和儲蓄數據中得到解釋。
王小魯給出了唯一的一個答案——居民收入被嚴重低估。
在隨后的考證中,王小魯得出又一個結論——收入統計失真主要發生在最高收入居民。
最高收入組中有70%表示不愿意向統計調查提供真實收入數據,他們愿意報告的收入平均只占真實收入的34%。
2005年城鎮10%最高收入組的真實人均收入至少應為9.7萬元,而不是統計的2.8萬元。
按照推算,2005年中國有4.8萬億元隱形收入被統計遺漏。2005年全國居民可支配收入可能從收支統計調查推算的8.7萬億元,或者資金流量表提供的11萬億元,大幅上調到13.5萬億元。
在經過如此調整之后,城鎮最高收入10%和最低收入10%居民的收入差距可能在31倍左右,而不是統計顯示的9倍。而全國最高收入10%和最低收入10%居民的收入差距可能在55倍左右,而不是統計顯示的21倍。
王小魯得出結論,是灰色收入顯著擴大了收入差距。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非市場因素導致。
王小魯列舉了幾項收入分配環節的問題所在。其一,是土地出讓金收入已達萬億元規模,但并沒有納入財政管理,形成了各級政府與賣地收入及房地產業利害相關的利益格局;二是房地產業暴利,對房地產投機缺乏有效制約,預期2009年該產業利潤達上萬億元;三是缺乏針對資源性和壟斷性收益的合理稅制,2009年僅煤炭、石油天然氣、金屬和非金屬采選業超額利潤5000億元;四是壟斷行業人均收入是其他行業5~10倍。
白重恩:居民收入下降,企業是主要獲利者
在我國經濟的初次分配階段,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居民在初次收入分配中占比持續下降,而企業和政府在初次收入分配中大幅上升,這已經是研究界一個共識性結論。
問題在于,居民收入占比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白重恩在演講中指出,居民的儲蓄傾向并沒有上升,居民整體占比減少的主要原因在于居民部門的可支配收入占比下降。而居民部門可支配收入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勞動者報酬占比下降,財產性收入、再分配過程也是重要原因。
在白重恩看來,居民初次分配收入占比下降主要發生在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性收入兩個環節,對應著企業經營性盈余占比大幅度上升。因此,企業是家庭(居民)初次分配收入占比下降的主要獲利者。
在接受本報采訪時,白重恩還指出,金融部門也對收入分配造成了影響,著重是指長期的金融抑制也會改變收入分配的結構。他舉例,在1996年到2004年間,半年期貸款利率從9.72%下降到5.22%,存款利率從7.2%下降到2.07%,大幅度的利率下降的直接結果,是使財產性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占比相應降低,由于從總量上看,居民部門是企業部門外部資金的主要來源,過低的存款利率一方面使居民部門財產性收入降低,同時還減少了企業部門的資金成本,成為企業部門經營性留存占比增加的另一源泉。
在給出政策建議時,白重恩強調要減少壟斷,因為壟斷能力越高,資本收入份額越高。在初次分配階段,他強調,要大力發展有利于增加勞動收入的服務業,目前的稅制和壟斷都不利于服務業發展,要提高存款利息以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在再分配領域,要增加企業分紅,尤其是國有企業的分紅,政府則要增加社保投入,降低居民的社保繳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