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評論 > 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峰會 > 正文
寫在前面
被稱為“二戰以來最重要國際會議”的哥本哈根氣候峰會即將落下帷幕。在長達半個月的時間里,從貝拉會議中心傳出的爭吵聲似乎從未停止過。一些談判陷入僵局,一些交鋒過于激烈,一些發言近乎荒誕。為警示氣候變暖對其國家的危害,有人甚至淚灑會場;而為了表達自己的憤怒,一些國家的代表甚至退出會場。那些猙獰的面孔、楚楚可憐的表情或無奈的嘆息仿佛都歷歷在目。
無論結果如何,這場全球的“喧鬧”代表著人類的進步,也會在日后警示著人們更加愛惜我們共有的地球。我們在此盤點峰會十大有趣的看點和瞬間,與您共同回味人類在為“拯救地球”上所付出的種種努力和博弈、辛酸與無奈。
專題文字:李明波、蔣林 (除署名外)
最意外的“攪局”: “氣候門”真相難破
11月17日,英國東英吉利大學電子郵件系統遭黑客侵入,3000多封有關氣候變化的電子郵件被竊。
由于這些郵件是幾名為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工作的研究人員撰寫的,一些人質疑氣候專家合謀操控科學數據制造氣候變暖的假象,營造恐慌心理,然后從政府或其他機構手中“騙”得了更多的科研經費。
這件被稱為“氣候門”的事件, 在哥本哈根會議開幕前后一直被大家所提及,著實給大會攪了局。 不管郵件泄密背后究竟是俄羅斯情報部門操縱,還是環保黑客的“杰作”,這場始料不及的“陰謀論”著實讓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主席拉金德拉·帕喬里費了不少口舌,多次與氣候專家聯合辯護氣候變暖的真實性。
最動情的場面:斐濟女孩淚灑會場
12月7日,哥本哈根大會開幕式后的第一場新聞發布會上出現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一幕。來自太平洋島國斐濟的女孩們從主席臺的左側進入房間,在主席臺前舉起了橫幅,橫幅上赫然寫著:1000萬人需要一個公平的、目標嚴格、具有法律效應的國際協定。
“我有一個希望,15年后我可以有自己的孩子,他們會有一個家。而那個時候我們還會有一個美麗的島嶼。”其中一位女孩拉維塔哽咽地訴說:“我們什么也沒做,可是氣候變化對我們的影響卻最大。我們需要一份對窮人和窮國都公平的協議!
這場“意外”的眼淚贏得了所有在場媒體的掌聲。
最不環保的會議:溫室氣體排放最多
據新華社電 有權威數據顯示,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成為歷年來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一次大會,其中美國代表團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是去年的數倍。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常設秘書處與丹麥德勤會計師事務所聯合統計,這次自本月7日進行至18日的會議將排放總計4.62萬噸二氧化碳。路透社說,4.62萬噸二氧化碳可填充1萬個奧運會游泳池,相當于66萬埃塞俄比亞人或2300名美國人一年的排放量。
大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計算主要分兩部分,一是會議本身,二是與會者往返哥本哈根的交通工具的溫室氣體排放。其中前者排放5700噸,后者排放4.05萬噸。
會議本身的二氧化碳排放涉及與會者食宿、當地交通、會場用電及取暖、紙張使用、安保、物資供應、設備使用等環節。其中食宿環節排放二氧化碳量比例最高,達23%。
最荒唐的發言:
戈爾聲稱7年后北極沒冰塊
有著“環保衛士”稱號的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在14日出席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時說,氣候學家馬斯洛夫斯基博士的最新研究表明,5到7年之內,北極地區在夏季就找不到冰塊了,這種事情的發生概率是75%。
但是,身為美國海軍研究生院氣候學家的馬斯洛夫斯基的回應卻令戈爾陷入了萬分尷尬的境地。馬斯洛夫斯基說:“我不知道戈爾所引用的數據是怎么得出來的,我沒有向他提供過那些數據。”
戈爾辦公室發表聲明稱,75%這一數字是幾年前馬氏在與戈爾談話時提到的“粗略估計”。但是,也有專家指出,即便戈爾引用的數據是準確的,馬氏“7年內北極基本無冰”的判斷也是過于激進的,大多數氣候學家的觀點是20至30年以后北極才會基本上不再有冰塊,因此戈爾的發言著實有點荒唐。
最超前的懺悔:
10年后奧巴馬說“對不起”
在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召開之際,哥本哈根國際機場一組新張貼的廣告引人駐足深思。廣告中,10年后的美國總統貝拉克·奧巴馬等領導人兩鬢斑白、面露愁容,為未能及時制止災難性氣候變化而懺悔。
每幅廣告左側部分均為一名領導人2020年的“蒼老”肖像。其中一幅廣告中,10年后的奧巴馬頭發花白、皺紋加深、眼袋變大、神色凝重。右側黑色大字寫道:“對不起。我們本可以制止災難性的氣候變化……但我們沒有做到!
除奧巴馬外,其他登上廣告的領導人包括德國總理默克爾、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法國總統薩科齊、英國首相布朗、巴西總統盧拉和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等。他們都無一例外面相蒼老、一臉愁容。
最憤怒的抗議:
發展中國家代表一度退會
哥本哈根大會14日進入第二周議程。為抗議發達國家試圖“殺死《京都議定書》”,由非洲國家牽頭,超過130個發展中國家的代表退出了當天早間會議。
經過協商,發展中國家的要求得到保證,大會繼續討論《京都議定書》目標。僵持大約5小時后,會議才得以繼續。
據報道,發達國家上周“使盡各種花招”以阻止大會就《京都議定書》取得進展。這些國家竭力推動就應對氣候變化長期合作行動展開談判,無視各國歷史責任不同,要求包括新興國家在內所有國家承擔相同減排義務。
報道說,眼看大會實質性談判時間僅剩3天,非洲國家氣惱發達國家還在玩手腕。以非洲國家為首,130多個發展中國家代表退席以示抗議。
最“摳門”的招待:
與會人自掏腰包買食品
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可能是記者參與過的諸多國際性會議中最“摳門”的一個,不僅沒有禮品袋、公文包、紀念品,會場內所有的食物都得自掏腰包購買。想想幾個月前的意大利八國峰會,還是在地震災區召開,但卻有豐盛的自助大餐、紅酒、咖啡、甜點,隨便吃喝。
在眼下無節制消費甚至浪費而導致氣候變暖的背景下,這樣的“摳門”卻得到了所有記者和與會人士的支持。
最無奈的缺席:
老貝被打住院取消行程
遭人以微型雕像擲傷送院的意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原定本周出席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但因傷已取消行程。醫生表示,老貝遇襲后流失半公升血液。
13日晚間,現年73歲的貝盧斯科尼在米蘭受邀參加一個集會時,遭一名男子用米蘭大教堂模型擊中臉部,致其鼻骨骨折,兩顆牙齒松動,滿嘴鮮血。其后,貝盧斯科尼被送往醫院,醫生稱其沒有生命危險,只是需要縫針,不過需要在醫院待到17日。
貝盧斯科尼的行事作風向來引人爭議。2004年12月,他就遭到了一名砌磚工人丟擲攝影機三腳架攻擊,當時他右耳后方也曾“掛彩”。
最無禮的“鬧劇”:
“丹麥草案”惹怒發展中國家
每年的國際性大型會議,總有一些神通廣大的記者能夠提前搞到會議提案文本。這一回,英國《衛報》記者捅出個“丹麥草案”,在氣候談判的第二天掀起一場不小的波瀾。
這份由英、美和丹麥起草的提案將部分發展中國家列入“最脆弱國家”,單獨設立減排目標,企圖以此分裂發展中國家陣營。該草案本周擬定后,只給少數幾個國家看過。
泄露的這份草案背棄了《京都議定書》的原則,即作為大部分二氧化碳排放源頭的富裕國家應該作出堅定承諾,受到強制性約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而較貧窮國家則不必采取強制行動。這份草案將氣候變化問題的實際財政控制權交給世界銀行;還將拋棄《京都議定書》——世上唯一有法律約束力的減排公約。為此,氣候大會官方不得不出面解釋說,大會進程中,總有三四個不同文本的氣候協議草案在談判各方中傳閱,交流意見,“丹麥草案”從來不是氣候大會的正式草案。
最直接的交鋒:
中國要求美國深刻反省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中美一直被置于聚光燈的焦點中。由于各自所代表的陣營的利益不同,中美在會場上也展開了正面交鋒。
會議第三天,美國氣候談判首席代表斯特恩剛剛走下飛機就召開新聞發布會,把槍口對準中國,“公共資金,特別是美國政府的公共資金,絕不會流向中國”。他否認發達國家應該為其在工業化進程中累積造成的大氣環境污染“埋單”,要求中國采取更大力度的減排目標。
對此,中國毫不示弱。中國氣候變化談判特別代表于慶泰大使當天下午就在新聞發布會上反駁,中國從來沒想成為氣候援助的受益國,反倒是發達國家應深刻地自我反省一下,為什么17年過去了,卻仍不兌現其在公約中的資金承諾?
第二天,“深刻地自我反省”一詞成了西方媒體引用最多的語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