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繆爾森的《經濟學》意味著無數喜歡經濟學的中國青年的第一次經濟學洗禮。
——《財經》主編何力
本報訊 薩繆爾森逝世的消息傳到中國,許多學者紛紛對他表示悼念。有學者表示,薩繆爾森對中國的最大貢獻在于撰寫了影響了數代人的巨著《經濟學》,可以說,這本《經濟學》是中國青年的第一次經濟學洗禮。
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經濟運行與發展研究室主任王小廣表示,薩繆爾森的價值不僅體現在學術方面,更重要的是對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起了實質的推動作用。王小廣表示,薩繆爾森的經典著作《經濟學》影響了整整一代人。也正是他的這本著作,將西方經濟學理論第一次系統地帶進中國,并使這種思考方式和視野在中國落地生根。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湯敏表示,薩繆爾森對中國的最大貢獻是其撰寫的經濟學教科書,中國幾乎全部學現代經濟學的人都是從他的“經濟學”開始入門的。
《財經》雜志主編何力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薩繆爾森的《經濟學》意味著無數喜歡經濟學的中國青年的第一次經濟學洗禮。何力表示,薩繆爾森所著《經濟學》是經濟史上不朽的豐碑。
“一本偉大的教科書合上了最后一頁。”
對薩繆爾森的辭世,財經作家吳曉波說,保羅·薩繆爾森去世了,一本偉大的教科書合上了最后一頁。“我當年在復旦圖書館讀經濟學的書,第一本就是他的《經濟學》。第一版《經濟學》中文版剛問世時,青年學生差不多人手一冊。”
“薩繆爾森不像左派和右派的思想家們喜歡用極端對立的方式思考問題,認真研究經濟史的經驗迫使他成為一個折中主義者。”吳曉波說:“薩繆爾森所著《經濟學》對后世影響深遠。”
(本報綜合)
廣州讀者講述與薩繆爾森的異國“情緣”
“讀薩繆爾森,讓我知道經濟學是美的”
94歲的美國經濟學泰斗薩繆爾森辭世的消息傳到廣州,不少讀過他的《經濟學》一書的讀者百感交集。記者昨日采訪了幾位不同年齡階段、不同職業愛好的廣州讀者,他們講述了與薩繆爾森的異國“情緣”,共同緬懷這位老人。
文/本報記者 文遠竹
戴云:基金經理,26歲
讀薩繆爾森,發現經濟學原來并不枯燥
“薩繆爾森去世了?”昨天傍晚,在下班的地鐵三號線列車里,廣州某基金管理公司投資經理戴云在收音機耳機里聽到了這條新聞,差點叫出聲來。
“我是讀了薩繆爾森和羅德霍斯合著的那本《經濟學》,才真正領略到經濟學的無窮魅力的。”今年26歲的戴云告訴記者,這本英文原版的《經濟學》是她所就讀的武漢大學商學院的本科教材。
戴云說,大一上了政治經濟學,覺得經濟學很枯燥,可是薩繆爾森的《經濟學》卻好像在跟我們講故事。“那是2003年……我記得當時每次上課時,我們都興致勃勃像捧著洋娃娃似地捧著薩繆爾森的書去教室。”
徐鋒:本報記者,32歲
多次搬家,舍不得扔掉“薩繆爾森”
32歲的徐鋒是本報記者,本科和研究生學的都是新聞學,輾轉武漢、廣州等城市,書架上卻始終擺放著兩大本薩繆爾森的《經濟學》。“這兩大本書有三四斤重,每次搬家都要扔掉很多書,但始終不舍得扔掉它們。”
徐鋒告訴記者,對薩繆爾森有種難舍的情節,究其原因,是因為“讀薩繆爾森,讓我知道經濟學是美的”。
徐鋒說,上世紀90年代的大學校園,兼容并蓄的學術風氣很重,“當時凱恩斯主義盛行,但凱恩斯的著作對于我們這些非經濟學專業的學生來說,畢竟太專業。而薩繆爾森的《經濟學》便成了大學校園里的暢銷書。”
徐習兵:高級會計師
薩繆爾森是我們學經濟學的啟蒙老師
廣東南粵物流股份公司高級會計師徐習兵昨晚從記者口中得知薩繆爾森辭世的消息感很震撼:“他是我們很多中國新一代大學生學經濟的啟蒙老師。他的《經濟學》教材非常權威,從1997年開始,國內后來很多西方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教材都是以薩繆爾森這本書為藍本的。”
徐習兵說,他是1998年在哈爾濱工業大學攻讀MBA時接觸到薩繆爾森這本教材的,講授國際金融的老師極力向他們推薦。徐習兵作為上市公司的專業財會人員,至今仍受益于《經濟學》。“書中有關邊際效益等概念,對于我從事財會工作至今仍很有幫助。”徐習兵說。
《經濟學》
全球銷量上千萬冊
1948年,33歲的薩繆爾森出版《經濟學》。迄今為止,它已被譯成40余種文字,修訂19版,全球銷量上千萬冊,60余年來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經濟研究、規劃的理論根據,到現在也是多國高等學校專業必讀教材,是世界各國經濟學人探求現代經濟學理論的“通行要道”。
實際上,薩繆爾森的著述與貢獻遠不止于此。他的著作廣泛,涵蓋國際貿易與計量經濟、經濟理論與景氣循環、人口學與勞動經濟學、財務金融與獨占性競爭等等。
對于世界,薩繆爾森的歷史功績在于經濟學基礎理論與方法論的貢獻。他的開創式理論打破了他所處時代的思維模式,其分析方法成為大學本科課程的標準,為人類認識自我和探究世界提供了新的思想利器,影響了人們看世界的方式。
(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