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上海證券報報道 一則關于中國住建部牽頭啟動二次房改調研的消息最終屬于“子虛烏有”。然而,假消息之所以引來市場高度的關注和炒作,其背后是中國房地產市場走過十余年市場化道路后的結構矛盾與失衡。改變這種失衡局面的迫切希望,是所謂“房改”呼吁者的初衷。看到這一點,進而深入思考它,我們才不辜負了這一場轟轟烈烈的房改“烏龍案”。
事件前因后果非常簡單:10月18日,有媒體報道稱住建部牽頭調研“二次房改”。因為切中樓市矛盾核心,消息一發引起市場極大關注。“目前是中國經濟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房地產市場起到至關重要的支撐作用。國家會在這個時候做體制方面的根本性改革嗎?”一位上海大型房企董事長在第一時間向上海證券報表示質疑。隨后,中國房地產業協會高層明確表示,“目前最需要的保持房地產政策穩定性與延續性。所謂二次房改的說法根本是子虛烏有,連否認都不需要。”
然而,當記者追問房改呼吁初衷是否在于越來越多的群體無法承受高速上漲的房價壓力,住房保障沒有在一個長期有效的規劃和體制下運行時,接近有關部門和決策層的人士都表示“這不是我們可以討論或解決的問題”。
回看今年的樓市,雖然9月有明顯的成交回落,但進入10月,各地樓市返漲的消息又重新傳出。深圳房價年內漲90%,上海開發商捂盤惜售,靜待國資地王入市和世博后的需求爆發,購房者能夠公開認購的房源價格已經高出30%。
各種利益關系的盤根錯節導致地方某些部門與開發商共同炒地捂盤,投資客盛行樓市,房屋空置率與土地閑置率居高不下……
從這個意義上說,二次房改,不代表把市場化道路再走回計劃經濟,而是希望對現有體制有更多思考、反省和改進。思考房地產體制本身如何完善,如何與物權、財產權相配合,如何令房地產的居住和投資屬性和諧共存……這些問題不應該也不可能只是無解的追問。(記者 于兵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