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7月10日專稿:近日,關于印度海外并購的成功經驗成為國內媒體和民眾熱議的話題。確實,印度公司在IT、金融、制藥、工程等各個領域的海外并購都很活躍,2007年印度公司海外并購的金額甚至超過了印度吸收外國投資的金額,其中三分之二的海外投資都是流向歐洲和北美這些發達工業化國家。
不過,如果仔細研究就會發現,印度的海外并購也并不都是我們印象中的一帆風順,馬到成功;相反,他們也經歷過挫折,同樣也有失敗的教訓,而這些教訓與其成功的經驗一樣,都值得中國企業借鑒。
教訓一:主導權問題牽涉民族情緒
2008年5月,印度電信巨頭巴帝公司宣布與南非的MTN電信公司開始探索兼并的可能性。由于兩家公司的用戶數量和市值相似,分析人士認為兩者之間將出現平等兼并。兩家公司在宣布進入談判后的兩周內探討了多種合并后的結構,并達成意向,而且歐美多家銀行也紛紛表示,愿意提供總額600億美元資金用于此次交易。
但此后沒幾天,雙方因為誰在兼并中占主導的問題出現分歧,巴帝取消了與MTN的談判。引起分歧的方案是M TN希望巴帝公司成為其子公司,而巴帝對自己的期望是從一家印度本土公司成長為國際電信巨頭,成為印度民族自豪感的象征,因此成為M TN子公司的方案對巴帝公司來說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巴帝公司一退出與MTN的談判,其印度競爭對手、阿尼爾·安巴尼為主席的印度信實通訊有限公司就立即介入,開始與MTN進行合并意向談判。但信實與MTN的合作中,誰主導仍然是很敏感的問題,同時也受到印度和南非對本國企業受外國企業控股比例規定的限制。最終信實通訊和MTN都表示,由于法律和規則問題擱置了兼并協議。一宗志在必得的交易,最終因為國家和民族情緒等問題不得不功敗垂成。
教訓二:時機不合適代價過高
去年4月,印度塔塔汽車公司以25億美元的高價從福特手中收購了英國高檔車品牌美洲豹和路虎,一度成為印度企業界的驕傲。而此前一年,塔塔鋼鐵剛剛買下了英國的鋼鐵制造商科魯斯集團。但此后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放緩不僅使全球企業銷售疲軟,也使企業市值大大縮水。塔塔集團主席拉丹·塔塔不得不承認,這兩筆交易給自己帶來了太大的資金壓力,"我認為這兩筆收購的時機都不合適,因為價格都近乎市場的高點"。
自塔塔收購后,美洲豹和路虎年銷售下降了32%到16.7萬輛,2008年到2009年的凈利潤下降了250億盧比(約合52億美元)。目前塔塔公司還在與英國政府談判以獲得救助貸款,但仍可能在解雇2000人后繼續裁員和關閉工廠。塔塔汽車公司的凈利潤也下降了51%。為了緩解資金壓力,塔塔不得不賣掉集團中最賺錢的咨詢和電信兩個公司的部分股權。
據印度相關經濟分析指出,自2005年以來,印度總額約266.6億美元的26個主要的海外并購交易中,約60%的回報都是負數,但2005年前的交易回報率稍好。這表明,在印度2005年后的海外并購活動中,一些交易的時機和定價似乎并不合適。
教訓三:整合困難導致"消化不良"
國際咨詢公司科爾尼在研究印度過去的300個并購交易案例后認為,印度的數據顯示,印度并購的成功率和全球類似,即10樁并購中只有3樁是成功的,大部分海外并購最終失敗。衡量兼并是否成功的一個標準是看并購后股東的價值是否獲得增長,還要看合并后創造的利潤是否大于兩個實體獨立運營的利潤之和。而其調查顯示,有71%的公司在合并后沒有實現共同的利潤增長。
這項研究認為,并購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企業組織整合困難,頭號問題是缺乏溝通,而取得成功的原因則是迅速完成整合過程。研究顯示,如果18到24個月內還沒有取得預期效果,那合并的目標可能永遠也達不到,因為兩年后市場環境已發生變化,公司內部的戰略也可能發生變化。
國際咨詢公司弗羅斯特-沙利文公司指出,印度醫藥企業就出現過類似的"消化不良"癥狀。印度制藥公司蘭伯西曾在2003到2004年收購德國當時第五大的非專利藥生產企業安萬特制藥有限公司,同年,印度制藥公司Zydus Cadila收購法國Alpharm a公司,進軍法國市場。但在這兩樁收購完成幾年內,印度公司的盈利能力反而受到影響。
不過,以上這些問題并沒有阻止印度公司繼續進行海外兼并的腳步。調查顯示,金融危機爆發以前,印度200家大公司中60%都有國外收購和投資的計劃。金融危機雖然導致印度全球海外并購的胃口縮小,但今年初世界經濟論壇的調查顯示,印度企業家是所有國家企業家中最為樂觀的。一些財務狀況良好的印度公司正利用金融危機購買那些不是由于產品、技術或顧客問題,而是由于運行或過分擴張而導致資金短缺的公司。
安永印度交易咨詢服務的蘭詹·比斯瓦斯指出,2008年印度仍只占世界兼并和收購總量的2%,與歐美相比,印度仍然是一個相對較小的收購市場,而印度受到關注更多是因為幾筆大宗的跨境交易,如塔塔-科魯斯、塔塔-美洲豹和路虎等。目前,有實力進行大筆跨境收購的印度公司仍然有限,只有更多印度公司進入世界500強公司才能改變目前的收購水平。(本網駐新德里記者 毛曉曉 編輯:陶志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