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分析融資形勢
在天津舉辦的第三屆中國企業國際融資洽談會期間,新華社主辦了金融危機與中國經濟分析專題報告會,新華社經濟分析師周文龍發表了有關企業融資環境的演講
Financing environment in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金融危機下企業的融資環境
這段時間我看了有關融資方面的報道,包括央行、企業融資等各方面的情況,但是有關中小企業融資缺少非常系統的數據。
金融危機對企業影響不盡相同
我主要講講長三角地區和江浙滬3個地方的情況。目前,這些地區出口數量、市場容量變小,出口下滑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因為價格問題,特別是蘇州,從2008年開始明顯地下滑,最高達近40%,從1到4月下降25%,但是數量上沒有明顯地減少,降得最多的是IT產品,因為這也是蘇州的特色。IT價格下滑超過50%,帶動了整個出口金額的下滑,但訂單反映的是一個出口數量。在這種情況下,出口數量變化不大,但是金額影響非常大。國內外向型企業做國內市場,成功率非常低。長三角的情況也證實了這一點,這里面最主要的有幾個原因:一是傳統做外貿的生意企業,沒有內銷渠道,而這個渠道的建立,需要花費很長時間,有很長的過程;二是長期做外貿的企業不很適應國內的需求;很多外貿出口企業雖然利很薄,出口的價格都低于內銷產品的價格,但是能夠及時收回錢來,能夠保證資金周轉,但是賣給國內企業,一年之后才能拿到款。外銷型企業對這方面很不適應,所以他寧可等市場復蘇,也不愿意面向國內市場。當然有一部分出口轉內銷的企業成功了。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蘇州IT受金融危機影響非常大,電腦銷售額急劇下滑,但是昆山生產的手提電腦,訂單卻在急劇上漲。另外從基本生活類必需品來看,目前影響不是很大,但是從統計上看,投資和消費都在擴張,消費雖然不很明顯,但是一個很樂觀的數據。現在投資的確還是非常重要的。目前紡織行業有一個比較明顯的階段性復蘇。為什么叫階段性復蘇呢?因為從國內外總體經濟形勢來看,還不能把銷售回升,只能看成是復蘇。金融危機影響反應最早的是珠三角,從2008年6月份就開始有明顯的特征了。但是長三角是什么時候呢?2008年11月份上旬我到長三角調研的時候,長三角普遍沒有感受到金融危機。甚至有些領導告訴我度過了金融危機。但是, 到12月底他們的經濟指標出現了急劇下滑,有了明顯的變化。到環渤海,在天津可能變化不太明顯。這種影響到中西部就漸漸減弱了。
雖然房地產市場從2008年開始下滑,但是到目前還沒有明顯地下滑。到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的時候會有一些變化。
江蘇和上海企業各不相同,所以金融危機對他們的影響也就不相同。浙江的企業大都是民營企業,而且市場細分程度非常高,規模又很少, 應對危機的 辦法就是主動停產歇業,而江蘇一般是外國企業比較多,生產水平的層次總體來說要比浙江高一點 。浙江的產業結構更接近于珠三角的產業結構,而且像浙江和上海引進資金的這種欲望不強烈,大量資金是投向外地的,特別是在上海,在這方面非常明顯。那么這部分投資實際上沒有形成本地的GDP。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很明顯的差異。比如像江蘇,可能以IT產業為主,還可能包括紡織或者新材料。他強調的并不是我這個科技園區一定要吸收某個產業,強調的是高科技產品。但是他現在也在做一些功能的區分。而浙江的產業,是自發形成的一種經濟帶,他的條狀產業集群非常明顯,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某一個產業受影響比較嚴重的話,可能一個地區的中小企業都關閉了。但是江蘇的情況就不太一樣了,可能一些企業不好,另外一些企業卻是非常好。
在浙江的民營企業明顯感覺到,企業跟政府的關聯度很低。所以,這些企業基本上都是靠自己在市場打拼。但是在江蘇,外資企業比較多,和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中小企業在資源配置上實際上處于一種劣勢,但是大型企業在資源配置當中卻占據了非常明顯的政策性優勢,還有產品層次的差異,浙江的好多產品可能比較容易替代。如果規模比較小的供應商,則可以在市場中自由選擇。但是對江蘇來講,大企業比較多,產業鏈都是在跨國公司的層面上,產品替代性比較差。對浙江來說,無論是中小企業上游還是下游企業,如果上家關門了,下家也可以關門。
我們知道在渠道建設方面,維護老客戶的成本,僅僅是開拓新客戶的1/5。在這種情況下,江蘇的企業雖然虧損但必須要硬撐,另外,就是企業文化差異對企業影響的不同。 在江蘇,政府是一個保姆型的政府,只要是企業不愿意做,或者不想做的事情,政府都愿意做。最近江蘇把各個地方的政策全都印成小冊子,發給企業。讓他們自己去找,只要找到了就讓他享受。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就非常有積極性了。
金融危機下企業的融資需求不盡相同
目前企業生產經營或者擴張的意愿普遍較低,從這個角度來講,是生產上的不缺錢,并不是真的不缺錢。在總的需求沒有復蘇或者擴張的情況下,企業幾乎沒有這種需求。所以,浙江的企業就是等,等市場復蘇。如果說總需求現在沒有擴張,但是預計半年之后市場會好的話這些企業才會有這種投資。
這次反應最大的就是金融政策,2008年企業生產好的時候,有投資意愿,大量投資,可是金融政策一旦收緊,那就把企業害了。因為我的投資周期大概都是2到3年,而銀行的這種政策調整大概都是3到6個月,最長不會超過1年。所以,銀行的政策明顯短于投資周期,如果資金鏈斷掉了,就把很多中小企業害死了。浙江有很多小企業就是這樣死掉的。還有一種反應就是出口退稅,在2004年之前,有很長一個階段,享受退稅。可能綜合退稅率在14%以上,比如說紡織業從16%降到14%,降到11%,降到9%,當他降到9%的時候,已經有一些企業死掉了。可是當金融危機來臨的時候,我們政府又開始調整退稅率。
一般來講,不同類型企業的有不同的融資現象:
一是有資金需求有融資渠道。大型國有企業、大型外資企業、大型民營企業及部分上市公司等就是這樣。因為這些項目對經濟的拉動非常明顯,但是從投資效率來講,這種投資效率應該說是最低的,但在當前是最有效的。大型外資企業有自己的渠道。政府還給他提供了好多幫助,比如搞協調會、提供信息、提供信用擔保等等,反正只要需求資金,政府想方設法給你提供,從這個情況來看,資金的這種可獲得性,或者滿足度,應該說都還是不錯的。
二是有資金需求,無融資渠道。影響最重的是小型高科技產品企業。針對這種情況,國家從2008年開始,對高新企業重新認定。好多可以享受高科技產品的15%的稅收優惠的企業,這次就享受不到了。因為要求其專利必須在中國注冊,高科技產品必須占到70%以上,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員工必須占到70%以上。此外,還有研發類、服務型企業,另外還有處于成長期的中小企業等屬此類。
三是無資金需求,有融資渠道。主要是一些產品需求剛性較強的企業,如浙江香飄飄公司生產的奶茶占全國的60%以上市場份額。銀行每天追著他們給他們貸款。
四是無資金需求,無融資渠道。因為沒有資金需求,所以才沒有融資渠道。浙江的企業都屬于這種。因為市場沒有需求,你給我我就用,不給我我也不需要。很多的中小企業,也是這種心態。
那么,影響企業融資需求的最根本因素是哪些?解決融資難有哪些途徑?
對此,專家給了好多理由,其中,第一,還是政府偏好,因為中國政策對大企業非常關注,對中小企業歧視,包括金融制度安排上,優先傾向于大型企業,而中小企業可獲得的資源很少。 第二,信息不對稱,因為中小企業的報表實際上都是非常簡單的,按照銀行的要求,都不符合貸款的最基本要求,而且銀行很難獲得中小企業的真實信息。同時中小企業很難獲得銀行的一些重要的情況,那么這里面包括一些潛規則在里面,第三,市場發育遲緩,我們現在了解到,國有大型企業在一季度占據了資金使用的大部分。大部分的資金投入到政府主導的企業當中。目前的中小企業,從浙江情況看,企業中只有23%左右的資金來源于貸款,剩下的都是內生性的資本。這是中小企業普遍的生存環境。外資企業都是爭取貸款,借助國際融資渠道和本身的母公司的影響力;在管理這方面國外企業也有很大的空間的。國有企業依賴銀行貸款,既有應付賬款,又有應收賬款。這對中小企業很不公平,中小企業對GDP的貢獻占60%,在就業上占75%,貸款占25%;工業企業和建筑業都算中小企業,但是有的統計口徑還是不太一樣的,所以,這里面只是綜合一下。在貸款里面,中小企業只有16%得到滿足,53%只能部分得到滿足,73%根本得不到滿足。現在看一下關于中小企業的融資思路很多,但是真正可操作的并不很多。國際上很多企業遇到經濟危機的時候都是裁員、減產,這是兩個最基本的方法。第一,這里要說的是,浙江的同行拆借和商業互助是非常好的辦法。第二,討杯殘羹。有好多種小銀行比較靈活,過去講銀行主要看3個表,資產負債表、資產流量表、水電表,這些情況是不能作假的,是不是真實生產,水電是可以反映出來的。另外一個就是報關。所以,我覺得很多中小企業可以嘗試這兩條路,金融公司滿大街都是,非常發達,但是我也了解很多企業家,真正做實業的人,很少去放款。金融公司雖然可以給你提供解決辦法,但是他討債是不擇手段的。第三,抱緊政策。這在發達地區非常普及,信用擔保公司,通過再擔保公司把擔保額放大,兩億的基金,大概可以放到20億以上甚至30億。從目前看,各地的信用擔保都在急速發展,特別是江浙一帶。還有直接補貼,這個與地方財政有關,如果企業有非常好的前景,那么政府是非常愿意幫助你的。所以在發達地區,這個是可以嘗試的。第四,關門歇業。這在浙江、廣東都是普遍采取的一個措施。(黃承飛 越石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