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建莉
從南至北,由東向西,一出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好戲令人目不暇接:從逐漸發達的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東部經濟三大板塊,到“十五”計劃期間實施的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戰略,從區域經濟格局中可以看出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經濟一體、降低成本、資源共享的必要。同時“十一五”規劃建議明確地提出了西部、
東北、中部、東部等區域的發展方向和重點,專家認為這種變化透出兩種政策導向:一是東部、中部、西部、東北4個區域都應發揮自身優勢,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二是國家繼續在經濟政策、資金投入和產業發展等方面,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支持。這一波區域經濟的新浪潮必將影響中國投資的走勢。
東部仍是各路投資的風水寶地
2005年長三角、珠三角經濟在長達近10年的增長后,首次出現整體“滑落”,而影響經濟下滑的五大重要指標中固定資產投資、外商直接投資均紛紛回落?科赐恋、拼勞力、投資拉動的外延增長方式已難以支撐東部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在失去以上諸多優勢的東部又將靠什么去吸引外來投資呢?
在吸引外來投資過程中是否能提供跨區域延伸性的支持服務和綜合布局研發、加工、消費投資的多元化建設等因素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東部在吸引投資方面形成整體性強勢,蘇、浙、滬長江三角洲地區在地理條件、基礎設施、經濟規模、人才資源等與投資經營環境密切相關的方面擁有相對優勢,近年來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所形成的外部經濟作用力更促使長江三角洲地區投資產業鏈的形成,長三角地區的投資仍有較大發展空間。在長三角,上海由于其不可替代的經濟地位和輻射作用,起著“領頭羊”作用。上海主要以金融業、現代服務業和高科技制造業為臺資近年發展重心,并且由于上海在信息、航運、交通、配套設施等方面能為當地的國際企業提供強大的綜合性服務,在上海的發展也具有總部經濟效應。與上海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的目標策略不同,江蘇的發展是以相關產業配套的產業鏈為模式。在江蘇投資的產業主要是電子信息、機械制造、醫藥化學、食品等。整體上看,目前浙江省的投資產業層次相比其近鄰的粵、蘇、滬地區依然偏低,但伴隨著東部地區產業結構投資布局的發展變化,電子信息產業和精密機械正在成為浙江省投資的新領域,而且投資規模正在向大型化方向發展。因此,東部在“十一五”期間仍將延續投資熱潮的追捧。
東部地區正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期,經濟增長速度會放慢下來,但在產業結構調整完成后卻會迎來新的高速增長。再有,2005年我國首個公路水路綜合交通區域規劃——《長江三角洲地區現代化公路水路交通規劃綱要》正式出臺。根據《綱要》,長三角地區高速公路里程將由目前的3779公里達到規劃里程1.18萬公里,其中上海850公里、江蘇5700公里、浙江5250公里。按每公里4000萬元計算,將形成4500億元的公路建設市場。這么龐大的“蛋糕”,對于基礎設施類企業無疑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市場空間。隨著基礎設施的發展,必然會給大型制造業的發展帶來契機。制造業經濟又是長三角經濟的主體,說制造業打造了長三角也不為過。從基礎設施到大型制造,涵蓋了建材、施工、原材料、設備等一系列的產業環節,這個環節上的每一個企業都面臨一個發展的機遇。本來就擁有區域優勢的長三角,按照《綱要》打造完畢后的發展潛力應是后勁十足。
中部崛起亟待投資支撐
進入21世紀,世界出現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和轉移,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跨國公司紛紛把制造業剝離往投資發展環境較好的國家和地區轉移,將其非核心的服務職能向海外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和地區轉移。跨國公司這一輪把制造業往中國轉移和國際服務外包,主要是想占領中國市場,自然就會選擇經濟發展腹地廣闊、有利于輻射中國廣大市場的中部地區。從我國經濟發展現狀看,進入新世紀,根據產業轉移梯度理論,我國經濟出現由東南沿海先行地區往中、西部地區內移、擴展的趨勢。這“兩大轉移”將使中部地區成為吸引外來投資的重要基地。
中部地區在我國產業由東向西梯次轉移過程中,起著重要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敝醒腙P于“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提出和實施,使中部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國家支持中部地區發揮區位優勢和經濟優勢,加快改革開放發展步伐,鼓勵外商投資于中部,為中部六省加快發展提供了大好機遇,為全球投資者提供了新的商機。
商務部近日出臺《提高吸收外資水平促進中部崛起的指導意見》(簡稱《意見》),就促進中部地區進一步擴大吸收外資規模,提高吸收外資水平提出15條指導性意見,為助推東部吸引投資提供了政策性依據。
西部形成投資熱點仍需培育
由于西部大開發戰略,國家財政在西部的投資明顯增加,但國內民間資金和外商投資并沒有大規模地相應跟進,目前大多仍持觀望態度,西部與東部之間的發展差距在進一步拉大,國家在西部投資的一些大型項目,有的跟當地經濟聯系不夠緊密,有的通過外地(主要是沿海地區)采購和承包,對當地經濟帶動和乘數作用并沒有預期的那樣大。
西部地區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輸出資源產品和農牧產品,換回東部地區的輕工產品,西部70%~80%的輕工產品為東部地區所占有。西部發展本地區的輕工業受到東部“先發優勢”的巨大壓力,不僅規模小,而且經營越來越困難,倒閉的企業越來越多。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東部地區在進入經濟發展的第三階段后,應主動讓出一部分輕工產品市場,但由于它向新的主導產業轉移中遇到了技術創新的困難,所以,為了自身利益,東部地區非但不肯收縮輕工業,反而企圖占領更多的西部輕工市場,從而使得全國范圍的產業戰略大轉移和產業結構的轉換與升級陷入停頓,不僅東部地區難以向第三階段縱深發展,而且西部地區也因本地區輕工業發展緩慢而始終無法從第三階段的初期過度到成熟期,甚至還在很大程度上繼續依賴第一階段的主導產業——農牧業來維持現有收入水平,并為此付出沉重的生態代價。由此可見,由于東部產業結構還未進入一個大的調整和升級的時期,所以,給西部地區發揮“后發優勢”實現追趕目標所創造的市場機會和條件并不多。另外,東部先發地區出于競爭等方面的考慮,即使向西部地區讓渡一部分技術,但往往是相對過時的技術,甚至是本地資源環境不愿容納的技術。這樣,作為受體方,西部后發地區雖然享受到使用成本較低等“后發優勢”的甜頭,但由于轉移和讓渡的技術資源在性能和時效上存在的偏差卻鎖定了后發地區經濟技術發展的軌道,使其只能“跟進”,卻無法趕超。
來自發改委的指導信息是西部開發目光聚集于“特色經濟”,包括:農畜產品、中藥材加工與深加工產業、立足于豐富磷礦和有色金屬、稀土金屬等等;在區域布局上,一是應推進以重慶、成都、西安等特大城市為核心的都市圈的發展,二是應從現有中小城市擇優培育一批大城市,三是應將特色經濟已顯端倪的經濟強縣的地區,順勢擴張提升為中、小城市。在基礎設施和環境生態建設方面,政府財政資源已大量投入,再投向競爭性產業,既無可能亦不適當。目前西部地區民間資本的積累規模和民營經濟的發展確實還很有限,除了積極引進外資,培育民營經濟,發展資本市場外,目前最重要、最現實的就是引入東部和中部的市場主體,在東中西聯動中,推進西部大開發。
老工業基地改造孕育巨大投資機會
比較國內其他區域,整個東北地區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作為新中國工業的搖籃,作為老工業基地,這里有較好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基礎,其緊密的內在經濟聯系、連綿的城市群、獨具特色而又血脈相通的地域文化,賦予這片沃土良好的區域發展基礎。東北地區制造業的基礎優勢和巨大潛力,是東南沿海地區所不具備的。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決策的出臺,無疑給解決東北問題帶來了一次機遇,但并不是天上掉餡餅,也不是一夜之間出現的靈丹妙藥,是一個長期的戰略,內生能力的生長才是最重要的,違背楊世貿組織準則的所謂優惠政策恐怕已經行不通了,問題和難度依然存在,依然沒有捷徑可走。另外,振興東北也并不意味著又要大干快上了,關鍵是體制的創新和結構的轉型。
一個地區競爭優勢的形成,優越的地理位置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東北處于東北亞的中間帶,與俄羅斯、朝鮮、韓國、日本等國來往密切,并起到溝通中國與東北亞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重要橋梁和通道。而東北從內部來看,由北到南的哈大線、京哈線不僅與黑龍江、吉林省的沿邊口岸和遼寧省的沿黃海、渤海的開放口岸連接起來,而且與全國各地相同,形成一個四通八達的陸路交通網絡;而通過以大連、天津為中心又可以構筑東北乃至東北亞的水利樞紐;在航空方面東北也已經形成以哈爾濱、沈陽、大連、長春為中心的航空網絡。在此基礎上,在聯動天津、北京構筑東北亞的交通樞紐條件已經具備,通過貨物流,帶動人流,最后形成信息流。這將為東北經濟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未來區域投資的發展趨勢
國務院將振興東北作為國策正式提出,和西部大開發相提并論,并將其與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三個經濟發達地區等量齊觀,以期成為發展的“第四級”。這標志著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正從非均衡發展戰略向均衡發展戰略轉變。
中國社科院西部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魏后凱預測“十一五”期間區域經濟發展會出現五大趨勢:第一,區域經濟的一體化發展會不斷加快,會出現一些大都市圈。在這個基礎上,未來區域間的競爭,不是單個城市的競爭,而是以都市圈為基礎的區域間的整體競爭。 第二,產業轉移會進一步加快。國際產業鏈向中國轉移,由過去轉移加工制造業,到現在轉移公司總部、市場營銷機構、營運中心等整個產業鏈。在這種背景下國內的產業轉移也會加快。第三,產業的集群化也會加快,F在很多地區,都在重視產業集群,區域經濟可能會出現一種特色發展的趨勢。第四,會出現一些新型的產業分工。過去我們的產業分工,比如西部發展農業,東部發展工業,這是地域之間的分工。后來,發展到每一個地區都在發展相同的產業,但發展的產品不一樣。這是產品之間的分工,F在出現一個新的態勢,大家都在發展同一個產品,但是產業鏈的階段不一樣,比如長江三角洲,公司總部、運營中心在上海,一般的加工制造,可能會擴散到周邊地區,零部件,又在另外一個地區,按照產業鏈的不同階段進行分工。也就是說,我們產業發展在空間上是分離的。最后因為公司總部、產品研發、市場營銷集中在大城市,會形成一些區域管理控制中心。第五,各類開發區會呈現出一種融合的趨勢。
虎杰咨詢首席分析師張寅認為,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和東北地區的發展可能產生投入少、見效快的效果。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顯著改善了西部地區的發展環境。但由于中西部地區發展的基礎條件在短期內還難以從根本上改觀,最重要的自然資源優勢仍難迅速啟動,制約因素(包括客觀環境、體制、市場、配套產業等)短期難以弱化,再加上我國低端勞動力市場的供給能力將長期過剩,中西部地區在中短期內難以形成明顯的比較優勢,對外資的吸引力也不會有很大的提高。環渤海區域這一年來的表現,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經濟增長的影響和意義,F在給山東和廣東下結論還為時過早。
但需要提醒的一個問題是,中國經濟版圖的這種改變不是一個地區取代另一個地區,也不是簡單的此消彼長。珠三角最早稱雄中國,優勢后來漸被長三角趕上,很多人都認為珠三角從此將一路走衰。但實際上,隨著泛珠三角格局的形成,反倒有加強之勢。從這個意義上說,隨著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以及中部崛起等戰略的實施,中國經濟版圖將呈現一種區域經濟的態勢。未來的亮點不是某一兩個省份,而是一種跨省市的聯盟,不是此消彼長,而是優勢互補。在這一過程中,珠三角、長三角等其它經濟區發展的速度不會放慢。環渤海以及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逐步加快,這就構成了未來的中國區域經濟的新版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