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層加緊炮制退出規則 危機金融機構大限來臨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23日 07:50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楊筱 沒有哪一段時間像近半年來這樣令風雨飄搖的金融機構風聲鶴唳。 先是去年下半年開始不斷有問題券商被托管清算,緊接著國務院發布清算金融機構投資者補償辦法,在一片“央行買單何時休”的議論下,市場化退出成為熱議話題。2005年新
知情人士透露,在相關部門協調下,包括存款保障基金、基金公司風險保障基金、期貨公司退出機制和證券投資者保障基金等一系列市場化退出機制都在緊鑼密鼓的設計研究中。 市場化處置機制呈現“批量”待發之勢,危機金融機構大限降臨? 央行再貸款干擾貨幣政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博士范建軍分析,目前一些問題金融機構并沒有實現真正的退出,托管使一些新公司“背”上舊債務,大部分債務基本是人民銀行通過再貸款解決的,這對央行壓力很大。 據了解,現在所有證券公司總資產不到5000億元,但目前僅南方證券、遼寧證券和漢唐證券等個別問題特別嚴重的公司托管,已經使央行再貸款規模達到300億元左右。如果完全處理,財務費用難以想像。 范建軍分析:這種處理方式對央行形成非常大的壓力:過多的再貸款相當于發行基礎貨幣,意味者貨幣政策失去了獨立性,對貨幣政策執行形成很大干擾;同時高企的財務成本也讓央行難以為繼。 監管層加緊炮制“退出規則” 承擔期貨公司退出機制課題研究的廣發期貨公司課題小組田曉軍博士告訴記者,他們在2004年6月份開始期貨公司退出機制研究,目前課題報告已經完成,并經中國期貨業協會遞交給了證監會。 關于期貨公司退出機制的核心內容,田曉軍透露:最關鍵的是基金的資金來源。初始資金來源一是依靠期貨交易所——期貨交易所從投資者交易費用中提取部分作為風險基金,在一定情況下補償給投資者;第二部分是為了防范道德風險,加強監管,由財政撥一部分資金加入;第三部分是證監會對違規期貨經紀機構的罰沒收入;后續資金則來源于期貨公司繳納的會費。此外,保障基金隨著時間的變化,應該能自然增加。 “多頭保障基金”影響監管效果? 但業內人士對推進中的多種保障基金也有質疑。 田曉軍認為:證券投資者補償基金在國外非常普遍,具有可比性。但國際上通常是將期貨納入廣義的證券之中,而我國未來的投資者保護基金如果分得這么細,有效資金資源、管理資源也肯定被分散了,不是很經濟、理想的方法。 另外,期貨業有其行業特殊性:期貨市場嚴格的交易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有了保護作用——比如期貨市場有強行平倉制度,每日無負債結算。在國外,很多研究者認為這個制度一定程度上能取代證券市場保護基金。因此,期貨投資者保護基金的規模、繳納費用應該考慮到行業的特殊性。 此外,田曉軍還表示:在美國的存款保險制度中,每個會員的費率與該機構的資信評級有很大關系。信用程度高的公司費率低于資信差的公司。國內金融機構風險保障基金在費率繳納上也應該有一個激勵機制。但這又牽扯到一個更復雜的問題:金融機構的資質由誰來評、如何評? 問題重重,焦急地等待出生的退出機制仍然任重而道遠。
|